首页  |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  评论解析  |  学习资料  |  视频播报党群园地
您现在的位置: 十九大主题征文
思想引领行动 不忘初心使命——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2018-01-29 | 供稿:李博涵 】【打印】【关闭

  《党章》总纲指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习近平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一词被先后提及203次,明确提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这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即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领袖的成长不是偶然的,领袖思想的形成是有根源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以当年与总书记一起经历下乡插队的众多亲历者的角度回忆了习近平在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书中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更多的只是在如闲话家常一般的回忆中娓娓道来的历史细节,点点滴滴,朴实生动,原汁原味,栩栩如生。鲜活地还原了一个从懵懂少年成长为“黄土地的儿子”,一位从最初迷惘彷徨的城市知青成长为坚定自信的党的优秀干部的辉煌历程。从陕北的窑洞到清华的课堂,从基层工作到治国理政,梁家河岁月是总书记执政为民思想的历史起点。正是这七年的历练让青年时期的习近平树立了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坚定了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锻造了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培塑了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明了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牢牢扎根于群众之中,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年时代。人生历程中拉开的差距,除了所处的不同外部环境和客观条件,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主观意识和自身努力。1969年1月,习近平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直至1975年10月。15岁的少年突然从大城市来到小村庄,面对着生活环境的巨大落差,长期艰苦的体力劳动,思念亲人的孤独寂寞,生理和心理上的种种不适应,他没有因为困难而退缩,没有因为苦闷而消沉。7年的岁月,只会让他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国家的现实状况和最底层农民的生活处境,真切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冷暖甘苦。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贫瘠的黄土高原是全国1000多万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之一,而他却是知青中年龄最小、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陕北严酷的自然环境、艰苦的劳动生活和极为艰难的处境条件,锻造出的是刚毅坚强的意志品质和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更加不易的是青年时期的习近平不知道自己会在梁家河待多久,看不到未来,更设计不了自己的未来。但是陕北人民的豁达、包容、厚道和质朴给予了他家一般的温暖,让他能够在极其困苦的环境中仍然坚持学习、坚持劳动、坚持工作并更加坚定最初的理想。他先后递交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对 “初心”的矢志不渝。而支撑这份宝贵的坚持与坚定的就是信仰的力量、为民的情怀、务实的作风和担当的精神。

  实干是最质朴的方法论。从克服“四关”,拉土,收麦,修梯田到带领村民打淤地坝,修沼气池,打吃水井,开铁业社,开代销社,开缝纫社,办扫盲班,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完成艰巨复杂的任务,一心为人民办实事,真正把群众的利益放在最前,谱写了一幅壮丽的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历史画卷。

  经历就是财富,苦难也是锻炼。好的榜样,是最好的引导;好的楷模,是最好的说服。《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让我们从源头上深刻理解党的领导核心成长的实践根基,从源头上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的理论根脉。

  事实证明,追求真理的道路永远都是曲折而又充满荆棘的,没有任何捷径可言。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决胜小康的关键时期,处于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更需要广大共产党员敢于担当,真正把责任扛在肩上,敢于较真、敢于碰硬、敢于直面矛盾,争当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勇气。

  时光冉冉,岁月如梭,不变的是榜样的力量。历史不能重复,伟人不可复制,伟大的精神却能穿越时空,给人以坚定的信心和力量,给人以永恒的启发和滋养。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之中,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物质生活、信息获取手段都已极大丰富的今天,新时期的共产党员更加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定不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中,与人民同甘共苦中,与人民团结奋斗中创造未来,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开拓者和奉献者。

 

  作者:李博涵(党政工办公室党支部)  

文档附件

中国科学金属院研究所党办 版权所有  辽ICP备05005387号

地址: 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72号 邮编: 110016 电话: 024-23971507  邮箱: office@imr.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