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  评论解析  |  学习资料  |  视频播报党群园地
您现在的位置: 十九大主题征文
创新引领发展 建设科技强国
2018-01-29 | 供稿:边鸽 】【打印】【关闭

  2017年10月24日,中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与此同时,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热潮,正在全国形成。中科院党组提出的“信念引领科研、党建促进创新”,指导各分院认真学习,深入挖掘科研背后蕴含的科研精神与科研工作者的无私付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本次大会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为大会主题。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应该牢记我们的初心与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身为科技工作者的我们,应当时刻铭记十九大的学习心得,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科技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战略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奋勇迈向新的征程。

  科技创新是一种探索性的实践,意味着从无到有、开风气之先,挫折、失败及各种风险是必然的。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后做了个试验小模型——发电机雏形。有人不解地问:这个不停转动的小玩意到底有什么用?30多年后,麦克斯韦站在法拉第肩膀上建立了电磁场理论。看到“新生的婴儿”,马上想现在有什么用,能不能立刻给自己丰富回报,属于立竿见影式的实用主义。然而,科学研究的动力与获得感,恰恰不是眼前的功利,而是源自那种超越功利的真理追求。这是科学精神,也是文化信念。从创新的一般规律来讲,创新是一种充满好奇的坚持不懈的探索结果,况且创新实践的结果可能更多失败。据统计,科研成功率不到10%,而失败率逾90%。成功与失败,犹如水里的冰山,水面上的体积是水面下的1/9。这在客观事实上就决定了创新的“常败将军”要远远多于“常胜将军”。如果没有一种理想和信念支撑,完全依靠利益驱动,很难坚持到最后。因此,敢于担当的创新人才要有一点“逆流”而上的精神,能坐“冷板凳”,敢啃“硬骨头”。

  “冷板凳”要坐多久?怀尔斯证明费尔马大定理用了7 年多的时间;笛卡儿为解析几何的创立思索了19 年;丁肇中为确定电子半径小到几乎不能测量,花了近20 年时间;陈景润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奋斗了30 年。他们的成功揭示了一个普遍规律:科技创新的本质,如马拉松竞赛而非百米冲刺,越是急功近利越是欲速不达。爱因斯坦正是由于科学研究爱好的驱使,成就了不朽的相对论伟业。屠呦呦能获得诺贝尔奖,就是源于她能几十年专注于青蒿素的研究,这种科学研究的钉子精神,难得而又可贵。管理学认为,利益是外在的激励因素,很难激发潜力。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劳动,需要耐心、毅力,更需要愉悦的心情。这也就是马克斯·韦伯说的“志业感”。在他看来,“志业感”与一般意义上的职业感有所不同,其所获得的不仅是物质、货币、荣誉这些外在报偿,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满足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若一个人的职业同时是他的“志业”,会自然体现出最高的职业精神:不计报酬,不在乎功名,所做的一切,只为追求一个完美的境界。实现由一般职业精神到最高职业精神的过渡,专注该是最生动的载体,因为专注者的精神总是自觉的,其自觉自愿地热爱本专业,并愿意为之付出一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七大战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校及科研机构是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进入新时代,高校及科研机构应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创新科技评价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建成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科研平台和基地,产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为国家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现在,我们推动科研创新,尤其需要弘扬科研人员的理想与信念,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推动创新的不竭动力。

  需要什么样的信念呢?2013年,刘云山同志看望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师昌绪先生时,师老说,科技人才应该提倡“安专迷”精神。“安专迷”概括了人才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三个境界。“安心”是第一境界,在最底层;“专注”是第二境界,安心是专注的基础;最高境界无疑是“痴迷”,做到这一层,就做到了完全的自主性,做到了自驱动。创新者会像分布式动力的动车组一样,不需要首拉尾推,成果与技术会源源不断涌现。

  “安专迷”是科技人才应有的境界,也对高校及科研机构教育培养工作提出了要求,即如何制定合理的政策使尽量多的人做到“安专迷”。要使人才“安心”,就要致力于建设良好的学术生态,保障科研资源合理分配;要使人才“专注”,则要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和奖励制度,使制度的引导作用与创新驱动战略相适应;要使更多的人才“痴迷”,则要用当其位,用当其时,用当其酬,知人善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培养人才,根本要依靠教育。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系统推进“新工科”人才培养改革势在必行。进入新时代,高校以及科研机构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建立招生就业动态调节机制,形成专业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快速响应机制;不断拓展新的学科专业领域和方向;建立并不断完善本研贯通人才培养体系,贯通学科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

  我相信,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我国的科技事业必将得到更加辉煌的发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边鸽(2015硕1班党支部)

文档附件

中国科学金属院研究所党办 版权所有  辽ICP备05005387号

地址: 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72号 邮编: 110016 电话: 024-23971507  邮箱: office@imr.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