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文章 |
庆百年华诞,建科学新功 |
2021-06-24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
一等奖作品 作者:人财研党支部——鲁家铎 《后汉书》有言:“天地之功不可仓卒,艰难之业当累日月。”嘉兴南湖的红船缓缓划过水面,理想的征途从不畏惧水急滩险;党的巍巍巨轮与人民紧紧相连,开天辟地百年初心仍历久弥坚。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征程,从南湖红船、万里长征到外御敌侮,从开天辟地、改革开放到民族复兴,中国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著名的“横渠四句”理念被我党发扬光大。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在百年时间里披荆斩棘,把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带领中国人民走上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道路。 翻阅百年党史,我的感慨颇多。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当时我国的工业实力并不强大,加之外部环境不容乐观,我国急需科研人才,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涌现出了无数投身科研、勇于奉献的科学家。例如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于敏、孙家栋、黄旭华等人,在“两弹一星”、潜艇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在科研条件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他们努力克服重重困难,为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67年李薰在金属所图书馆 在我所的历史上同样涌现了一批功勋卓著而声名不闻、秉承“犯其至难,图其至远”理念的前辈科研工作者们。李薰先生毕业于英国雪菲尔德大学,毅然回国筹备创建金属研究所,努力团结各方人才,在科研领域作出重大贡献;师昌绪先生突破美国政府阻挠回到祖国,挑起多个研究领域的重担。他曾这样写道:“作为一个党培养了二十多年的知识分子,我有一颗永远跟着党走的红心,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秉承此坚定意志,终成一代国士。近年来,我所在科研领域里多次实现重大突破:从万米深潜的“奋斗者号”,到探测行星的“天问一号”,每项成就里都有我所的参与,每一分成绩的背后都有我所科研人员的默默付出。基辛格曾说:“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我想正是无数的前辈们在党的百年风雨征程里护佑着国家和人民,也正是他们的奋斗经历激励我们继续前行。 “天问一号”拍摄到的火星影像图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代之智也。”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需要长时间的技术、经验积累,有时完成技术飞跃甚至需要数代人的努力。科研工作也是艰苦的,无数次试验、无数次攻坚才能换来一次研究领域的突破。云路鹏程九万里,雪窗萤火二十年,在科研领域里,他们呕心沥血、矢志不移,他们很少会被人们知晓名字,更不会炫耀自己的成果和付出,他们只是夜以继日地奔赴在一线科研领域,努力为国家做出贡献。 如今,我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美国将中国视为科技领域的潜在竞争者,开始对中国众多科技企业进行打压,将许多企业列入负面清单,并对中国实行“卡脖子”战术,我国也面临着更大的科研压力。作为科研院所,打破美国的技术封锁、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我们责无旁贷。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应当保持清醒认知,不骄不躁,保持昂扬的斗志和必胜的决心,坚定科研攻关目标,努力创建科研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作为共产党员,应当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秉承“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理念,从自己负责的每一项具体工作、每一个项目课题踏实做起,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个人的力量或许有限,但九千余万党员的力量汇聚在一起,定能“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星星之火,必能燎原! 百年风雨度,华诞此时祝,建科学新功,还看今朝路! |
附件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党办 版权所有 辽ICP备05005387号 地址: 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72号 邮编: 110016 电话: 024-239715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