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虚心接受、认真分析,积极采纳、真正落实。这个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类比为我国历史上传为美谈的进谏与纳谏。从这个角度看,要做到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就要拿出“纳谏”的诚意来。
所谓“进谏”,就是直言规劝,诚心诚意、直截了当地提出意见和建议。而“纳谏”则是对来自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表示欢迎,并加以接受和采纳。当然,这里有一个研究和分析的过程。但不管怎样,首先需对“进谏”报以热切欢迎和认真处理的态度,而不可敷衍塞责甚至反感抵制。但“进谏”和“纳谏”并非易事,古代如此,今天亦然。有的人(主要是上级)习惯于让别人赞赏和认同自己的想法与意见,一旦稍有忤逆,便极不自在、心存块垒;有的人(主要是下级)则习惯于在官阶与真理之间画等号,以官为上、唯官是从,自己完全不动脑筋,没有想法,更不敢批评。这样一来,就会出现“拒谏”与“无谏”的不良局面。
由此可见,“进谏”与“纳谏”虽为古今善政之必需,而要真正付诸实践却殊为不易。也正因为这种不易,才使勇于“进谏”和真诚“纳谏”者显得尤为可敬与可贵。特别是对于“纳谏”者来说,更需具有宽广的胸怀、优良的品格和为民的意识。
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虽然次第出现的君主和皇帝多至500余位,但其中真正能够做到虚心“纳谏”的屈指可数,其中唐太宗李世民堪为楷模。他说:“人欲自照,须有明镜。”“纳谏”,就是“以人为镜”,明确自己言行的得失。正是由于李世民的虚心“纳谏”,才促成了魏征、刘洎、岑文本、马周、禇遂良等谏臣的涌现。这种风气一旦形成,国家就必然会在集民智、聚群策、纳良言、行善政的过程中趋于兴旺发达。在当今社会,一个政党尤其是执政党一旦具备了“纳谏”的诚意,并能将其中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转化为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和具体举措,就会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经济社会建设和国家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和条件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贡献自己的才智与力量,从而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强大合力。
当前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一个开门“纳谏”的良好契机。我们应以实践活动为重要载体和抓手,进一步广开言路,拓宽“进谏”的渠道、创新“进谏”的方式,热切关注民情、高度重视民生,全面征集民意、广泛汇聚民智,在“进谏”与“纳谏”的良性互动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依靠群众有效解决“四风”问题,切实改进党的作风,推动各项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党办 版权所有 辽ICP备05005387号 地址: 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72号 邮编: 110016 电话: 024-23971507 邮箱: office@imr.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