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本濂
周本濂(1931-2000),材料物理学家。1931年10月20日出生于江苏扬州。1949年毕业于国立浙江大学附中六年制部,1952年于清华大学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科院材料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基金委学科评审组副组长,国家发明奖冶金组评审委员,S-863软课题研究专家等。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本濂院士1958年开始研究材料热物性,建成全国高温热物性测试基地金属所部分,为重要国防任务的关键材料物性测试做出了贡献。在烧蚀过程测热导、移动边界方程解析解和激光脉冲加热-降温法测比热等方面均有创新。导出非线性各向异性温度场和应力场表达式,对照CT检测,阐明了再入工况下,碳/碳复合材料的热应力损毁机理,为热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开展材料热物性微观过程理论研究,用自制装置观测性能瞬时变化的动态过程;成功测定了薄膜的膨胀性能,为空间站热设计提供了数据。
在周本濂院士的领导下,金属所测试基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创新成就,如端点悬挂声频共振法测定弹性模量,克服了节点附近悬挂难以激发振动的困难,实现了2800K弹性模量的测量;石墨高温热导率测量中,设计了侧向小孔并给出了方程的解,实现了真实温度的测量,提高了测试的准确度;发展了中心发热体双试样纵向热流绝对法测定热导率,可较好避免热损失;解决了烧蚀材料导热偏微分方程移动边界解析求解问题;提出了激光脉冲加热——降温法测定比热并获得成功;提出了单向加载实现复合材料双轴强度测量新方法;提出了试样边缘象单独分别进行光学放大测量薄膜热膨胀等等。用这些思路完成的研究工作,有的已用于军工型号任务并获奖,有的已在期刊杂志发表,有的己用于863航天领域课题中。
周本濂院士首次创造性地用医用CT探测出C/C材料模型件内部裂纹,其形貌与解剖结果吻合,并做出裂纹成因的解释,这对改进材料制造工艺有重要参考价值,受到了嘉奖。在他的领导下完成了C/C材料高温双轴拉伸模拟试验,为后来承担航天部14所型号任务奠定了基础。此后202课题研究工作获得了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国防军工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80年代中期开始复合材料的仿生探索,取得明显效果,如仿骨哑铃型晶须比平直晶须的增强效果提高一倍以上。
1985年以来周本濂院士先后获得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一项、中科院一等奖三项、二等奖四项、三等奖三项、发表论文180余篇。曾获国防科委授予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1996年获首届桥口隆吉奖。
随李薰所长、郭可信院士陪同苏联教授参观金属所 |
周本濂院士在工作中 |
1997年向来所参加科技项目的专家学者介绍情况 |
1999年做学术报告 |
[1]С.Т.科诺别耶夫斯基,周本濂,容保粹.材料强度的物理基础[J].科学通报,1955(11):111-115.
[2]葛庭燧,周本濂.用压电晶片法研究铁在稳定磁场中作横振动时的声频内耗[J].物理学报,1957(02):142-149.
[3]葛庭燧,周本濂.A STUDY ON THE ACOUSTIC INTERNAL FRICTION OF IRON VIBRATING TRANSVERSELY IN A STEADY MAGNETIC FIELD BY PIEZO-ELECTRIC CRYSTAL PLATES[J].Science in China,Ser.A,1957(02):21-29.
[4]周本濂,魏臻,林钧衡.在烧蚀过程中测定材料的热导率——移动边界问题的一种处理方法[J].工程热物理学报,1981(02):166-172.
[5]周本濂.从专业干部到管理干部的转变[J].激光与红外,1987(01):5-7.
[6]周本濂,Murray Wachman,吉新华.求热导方程移动边界问题近似解的一个方法[J].应用数学学报,1987(01):101-105.
[7]周本濂,刘民治.关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热应力损毁机理[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87(04):37-46.
[8]周本濂,师昌绪.从几个实例看新型材料研究的某些特点[J].材料科学与工程,1988(01):10-19.
[9]周本濂.热膨胀动态过程的理论和实验研究[J].高压物理学报,1988(02):119-122.
[10]唐大伟,周本濂,何冠虎.热膨胀动态过程的直接观测及其机制[J].高压物理学报,1989(02):107-114.
[11]成会明,周本濂,王作明,郑宗光,师昌绪.碳纤维表面化学镀Ag[J].材料科学进展,1991(01):85-88.
[12]成会明,周本濂,郑宗光,师昌绪.表面镀铝及附着碳化硅微粒的高模碳纤维与铝的压铸复合特性[J].复合材料学报,1991(03):1-8.
[13]周本濂.新型复合材料研究的一些进展[J].材料科学进展,1991(06):524-532.
[14]郭义,周本濂,刘鹏,隋国鑫,何治经,廉丕芬,张玉琴,斯重遥.金属基复合材料内部损伤仿生愈合[J].材料科学进展,1991(06):539-542.
[15]李世红,周本濂,郑宗光,曾其蕴.一种在细观尺度上仿生的复合材料模型[J].材料科学进展,1991(06):543-547.
[16]傅绍云,周本濂,龙期威.纤维从弹性基体中的脱粘和拔出[J].金属学报,1992(11):86-94.
[17]周本濂.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J].激光与红外,1993(01):2-4.
[18]李世红,周本濂,陈欣,曾其蕴.超混杂苎麻纤维增强铝复合材料(英文)[J].材料科学进展,1993(03):258-262.
[19]隋国鑫,周本濂,郑宗光,周承倜,师昌绪.维尼纶增强铝合金叠层板(VIRALL)——一种新型超混杂复合材料[J].材料科学进展,1993(04):365-368.
[20]周本濂.瞬态激光作用下的弛豫过程[J].物理,1994(02):93-97.
[21]王玉庆,周本濂,王作明,师昌绪.涂层对复合材料残余应力的影响[J].复合材料学报,1994(04):76-80.
[22]周本濂,冯汉保,张弗天,师昌绪.复合材料的仿生探索[J].自然科学进展,1994(06):75-87.
[23]贾贤,周本濂,陈永潭,蒋蔓,凌笑梅.半金属摩擦材料与灰铸铁滑动摩擦表面层特性的分析研究[J].摩擦学学报,1995(02):171-176.
[24]王玉庆,周本濂,师昌绪.仿生材料学——一门新型的交叉学科[J].材料导报,1995(04):1-4.
[25]周本濂.复合材料的仿生研究[J].物理,1995(10):577-582.
[26]王玉庆,周本濂,师昌绪.仿生材料学——大有前途的新型学科[J].科技与企业,1995(06):35-36.
[27]赵晓鹏,周本濂,罗春荣,白智勇.固体材料形变断裂过程时间序列特性[J].材料研究学报,1995(06):573-575.
[28]贾贤,周本濂,陈永潭.混料比率回归设计在半金属摩擦材料中的应用[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1996(01):39-40+30.
[29]赵晓鹏,周本濂,罗春荣,王景华,刘建伟.具有自修复行为的智能材料模型[J].材料研究学报,1996(01):101-104.
[30]赵晓鹏,周本濂,罗春荣,刘建伟.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仿生模型──Ⅲ.脆性基体复合材料中哑铃状纤维的强化作用[J].金属学报,1996(04):438-442.
[31]沈以赴,周本濂,何冠虎,姚戈,鄢红春.材料疲劳恢复新途径的探索Ⅰ──低碳钢疲劳寿命的延长[J].材料研究学报,1996(02):165-166.
[32]闵家源,周本濂.Al_4C_3弥散强化铝[J].材料研究学报,1996(04):427-429.
[33]高英俊,周本濂,凌新生.“热点”中局域声子的动力过程[J].广西科学,1996(03):1-3.
[34]秦荣山,周本濂.纳米材料的晶格畸变与反常过剩电阻[J].金属学报,1996(10):1093-1096.
[35]秦荣山,周本濂.直接晶化法制备块状纳米材料的探索 Ⅱ脉冲电流作用下金属熔体结晶晶粒尺寸的理论估算[J].材料研究学报,1997(01):69-72.
[36]周本濂.材料制备中的非平衡过程[J].材料研究学报,1997(06):576-586.
[37]王长松,周本濂.3,9-二羟甲基-3′,9′-二苯基-1,5,7,11-四氧杂螺环[5,5]十一烷的合成及聚合反应[J].沈阳化工学院学报,1997(04):58-63.
[38]孙雪坤,周本濂,王国栋.弱界面下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性能的改善[J].金属学报,1998(02):211-215.
[39]王长松,周本濂.用含螺环原碳酸酯的预聚物改性环氧树脂的研究[J].高分子学报,1998(02):87-91.
[40]王长松,周本濂.含螺环原碳酸酯的预聚物对环氧树脂的改性研究[J].应用化学,1998(04):77-79.
[41]王长松,周本濂.螺环原碳酸酯预聚物的合成及其与环氧树脂的共聚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艺,1998(04):25-29.
[42]王长松,周本濂.可溶性聚吡咯复合导电薄膜的研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9(02):154-156.
[43]王长松,周本濂.螺环原酸酯改性环氧树脂的研究[J].高分子学报,1999(02):69-73.
[44]王长松,周本濂.螺环原碳酸酯的预聚物与环氧树脂的共聚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0(01):28-31.
[45]甘阳,周本濂.FeMoSiB纳米晶合金薄带的脆性断裂[J].金属学报,2000(04):356-358.
[46]甘阳,周本濂.FeMoSiB纳米晶薄带的裂纹扩展阻力和结构的关系[J].金属学报,2001(04):391-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