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传播_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金属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情怀 回到首页
深切怀念导师胡壮麒院士
2016-08-03  |          【 】【打印】【关闭

  胡壮麒院士长期从事高温合金、非晶合金和金属间化合物等材料的合金设计、制备工艺、微观结构和使役性能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研发了一系列等轴晶、定向柱晶和单晶高温合金,非晶战斗部材料,以及真空精铸、定向凝固、单晶生长等多种材料制备工艺,研究成果在航空、航天、舰船、兵器等领域广泛应用,为我国科技发展和国防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胡院士在他六十余载的科研生涯中,辛勤耕耘,硕果累累,科研成果获得了各级部门的认可和表彰,其中“某发动机多孔气冷铸造一级涡轮叶片研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超声、超音速气体雾化急冷金属粉末技术与装置”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纳米金属材料的成形、微观结构和性能研究”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此外,还有10余项研究成果获得中国科学院和辽宁省科技进步奖。胡院士本人则获得何梁何利奖、光华科技基金奖、辽宁省劳动模范等荣誉。

  201671017时,胡壮麒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不幸离开了我们。胡院士的仙逝让我们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高风亮节的材料学家,失去了一位睿智、正直、慈爱的导师。我们几位在胡院士身边学习和工作了三十年的弟子,谨以此文沉痛悼念并深切怀念我们尊敬的导师——胡壮麒院士。

投身东北建设,青春无悔

  胡壮麒院士1929831日出生于上海,殷实的家境使其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中学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被沪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之江大学和东吴大学同时录取,最后他选择了沪江大学化学专业。在大学读书期间,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解放了上海,他看到上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当家作主,扬眉吐气,更深刻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沐浴着新中国的阳光,他们这一代跨越黑暗与光明交界线的大学生们迅速成长。解放后的新中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胡壮麒这一代热血青年身上寄托了中华民族热切的希望。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他决心立志报国,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大学毕业前夕,他在毕业分配表上郑重地填写了三个“无条件服从”——去什么地方工作无条件服从,分配到什么单位无条件服从,从事什么专业无条件服从。1952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的胡壮麒,响应国家全面建设东北重工业基地的号召,凭着年轻人的一腔热血来到东北沈阳,来到刚刚建成的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开始了他长达64年的科研人生。

从事高温合金研究,现身国防科技事业

  航空发动机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高温合金材料则是用于制备航空发动机涡轮部件的一种重要金属材料,其在发动机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世界上能够独立设计和制造航空发动机的国家只有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和中国,但是我国高温合金材料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而国外对我国实行严密的技术封锁,这使高温合金材料成为制约我国先进航空发动机发展的“瓶颈”。

  胡壮麒院士承担的多项航空发动机关键材料攻关项目均是在这样“一无所有”、“一穷二白”的条件下攻克完成的。每次任务一来,他只能对文献上搜索到的蛛丝马迹进行综合分析获得线索,为了尽可能多地掌握一手资料,他经常通宵达旦地翻阅文献,查阅资料,然后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验证试验。在取得初步实验结果后,胡壮麒院士带领课题组成员和弟子多次往返云贵高原山区的发动机叶片生产厂进行实验。他不畏艰苦,连续奋战,历经了多次失败,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地完成了多项材料研制任务,满足了发动机型号急需,所研制的多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我国新型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做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国内高温合金领域的著名专家,胡壮麒院士的身上除了有科研人员的锐意执着,更多了一份勇于担当。作为长期承担国防重大攻关项目的科研工作者,胡院士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多年来,他带领研究团队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成功研制出等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温合金牌号及其制备技术,其中多个合金的使役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被某些航空发动机型号纳入唯一的选材体系,为我国航空发动机设计选材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和垄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开展科研工作的同时,胡壮麒院士以高温合金材料科学技术发展为动力,以国防建设的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开展材料科学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研究,搭建科研与产业之间的技术转移平台,加快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目前,他指导的高温合金课题组先后获得30余项授权专利,其中多项专利产品实现了产业化,不仅为研究所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为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致力于快凝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推进亚稳材料应用研究

  胡壮麒院士与合作者共同创建了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是该实验室奠基人之一。快速凝固非平衡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世行贷款的试点实验室,于19909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对国内外边建设边开放,王景唐院士为首任实验室主任。1992年,王景唐院士病故,胡壮麒院士授命担任实验室主任主持工作。在任期间(1992~1997年),胡壮麒院士提出国家重点实验室不仅在基础理论上要做出成绩,而且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上也要为国家做出贡献,进一步明确了实验室的研究目标,确定了重点发展领域。在他的带领下,实验室无论在科研工作、人才培养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做出了有特色的研究工作。快凝实验室于199511月通过了国家计委验收,作为年轻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977月参加了材料类全国重点实验室评估,评估结果为优秀,为实验室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和保障。

  实验室评估后,胡壮麒院士不再担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回到非晶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研究组指导科研工作。针对课题组的发展,他提出基础与应用并重,求真务实,埋头苦干,低调做事,并以自己参加工作数十年的工作经验和信誉手书信函,向科学院和其他部委建议开展非晶及其复合材料在国民经济和国防领域应用研究。虽然年事已高,但胡壮麒院士在科研工作中仍亲历亲为,在实弹靶试考核时,还亲自到山区实验基地参加考核评估。在他的带领下,研究组在非晶合金成分、非晶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制备设备开发和成果转化方面都取得重要进展,10余项发明专利实施技术转让。在国际上率先开发了系列双连续相非晶复合材料和相关构件,已经在多个型号研制任务中获得应用;开发的非晶合金在消费电子零部件、汽车零部件等领域获得应用,并实现产业化;开发的特种合金及其防蜡工具在国内多个油田获得应用,并实现产业化。他一直关心、支持和陪伴着非晶及其复合材料研究组的建立、成长和发展。

言传身教,精心培育人才

  在几十年科研工作中,胡壮麒院士先后培养了一百多名博士研究生、二十多名硕士研究生和二十多名博士后,可谓桃李满天下,学生们跟胡院士不但学到了专业知识,也学会了勤奋敬业和助人为乐的品德,在不同领域的岗位上均做出成绩。

  胡院士博览群书,勤奋好学,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以敏锐的眼光时刻把握材料科学发展动态,鼓励并指导研究生和青年科研人员到国际前沿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在选题上,胡院士根据学科布局、新的研究方向、研发材料中存在问题、研究中发现的新现象等,并结合研究生的特长,为学生们选择有新意的研究题目;在讨论实验方案过程中,注重启发引导,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最大程度激发年轻人的内在潜能;讨论阶段性研究结果时,会耐心听取学生的看法,再提出自己的意见,指导下一步工作,充分发扬民主,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学生论文工作进展不顺利时,帮助学生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直至提出新的实验方案;当学生在研究中发现新现象或关注新的热点问题而希望调整研究方向时,他只要认为值得开展研究,都会宽容地同意并给以支持。他对研究生的研究工作要求很严格,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学生撰写的文章,他都要逐字逐句地进行修改,标点符号、英文图题和参考文献中的英文名字拼写都一一进行修改,经常会在修改的地方注明修改的原因,教导学生要认真、严谨地撰写每一篇论文。经过胡院士的几次修改,学生写论文的水平明显提高,学生们深有感触,有人至今还保留着他的一次次修改稿。

  胡院士思想开放,热情扶持学生们成长和发展。他经常鼓励学生走出国门,开阔眼界,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同时,又广纳贤才,动员在国外学业有成的弟子回国工作,报效国家。他非常关心学生的职业选择,尽心尽力地帮助毕业的学生联系工作单位,时时利用机会进行推荐。对于已工作的学生,他经常询问研究工作的新结果,为学生的工作成绩感到由衷的高兴并直接表扬和鼓励,对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并经常会利用合适的场合介绍、宣传、推广学生的工作。

  胡壮麒院士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与学生们的关系非常融洽。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但凡有学生遇到困难,胡院士都热心地帮助解决。即使有学生的学生请他把关论文的英文时,他也会毫无怨言地认真、及时修改。学生们的亲身感受是,在胡院士的字典里没有“拒绝”两个字,他是一位最没有架子又非常令人尊敬的导师。很多学生们与胡院士一直保持着邮件联系,互相发送节日问候、工作汇报、新闻、趣事、经验之谈等等。在学生们的心里,胡院士亦师亦友亦亲人。

  胡壮麒院士毕生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以国家发展为己任,兢兢业业,辛勤耕耘,热心科教事业,重视人才培养,严谨治学,勇于创新,把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了祖国的科技和国防事业。

  胡院士为我国材料科技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将永垂不朽!

  恩师胡壮麒院士千古!

出差途中修改研究生毕业论文

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验收会

指导研究生工作

胡院士和非晶合金课题组

胡院士与高温合金青年骨干和研究生

 

  (金属所孙超、孙晓峰、张海峰、金涛为悼念胡壮麒院士所作)

 

科学传播_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辽ICP备05005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