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文化活动
·创新案例
·所报《金属之光》
·创新文化内涵
·形象标识简介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创新案例
搭建引智平台 提升国际影响——“李薰奖”助推中科院金属所快速发展
 
2011-01-17 | 文章来源:李薰奖办公室        【 】【打印】【关闭

  为纪念我国著名物理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以下简称“金属所”)创始人、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李薰院士,强化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与国内外学术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金属所自身科研水平和影响力,2001年金属所与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于共同设立了李薰材料科学讲座系列(以下简称“李薰奖”)。

  近十年来,李薰奖通过持续、规范地吸引国际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有影响的科学家、技术专家和教育家到金属所进行学术交流和开展合作研究,在引进国际优秀人才、促进青年人才培养、提升金属所科研水平、扩大金属所国际合作和国际影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搭建高水平的人才和智力吸引平台

  李薰奖包括“李薰成就奖”、“李薰讲座奖”、“李薰研究奖”3个奖项,为了促进青年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2011年还将新设立“李薰青年学者讲座奖”。自该奖设立以来,各奖项的评审工作坚持高水平的遴选标准和国际化的运作模式,被提名人必须是正在或曾在国内外著名科研机构、大学或企业工作,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或其他交叉学科领域具有较深学术造诣或学术发展潜力,愿意到金属所讲学或开展合作研究的知名学者。

  目前,已有4人荣获李薰成就奖、66人荣获李薰讲座奖、22人荣获李薰研究奖,获奖人员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国际知名度,既有国际材料领域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和国际一流科研机构领军人物,也有年富力强的后起之秀。如纳米材料创始人、德国Karlsruhe大学H.Gleiter教授,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主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学院原院长Subra Suresh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审委员会委员、瑞典皇家工学院B. Johansson教授等。

  同时,李薰奖还注重邀请海外华裔优秀学者来金属所讲学和交流,并吸引他们来所工作。德国马普学会柏林Fritz-Haber研究所电镜研究室主任苏党生博士通过执行李薰研究奖项目,加深了对金属所科研实力和工作环境的了解,最终决定到金属所工作。

  二、开拓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的国际视野

  李薰奖设立以来,在开拓金属所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其科学研究的创新思维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李薰讲座奖报告定位为高水平、系列性、学科前沿、经典工作、交叉领域和介绍最新学术动态与成果的学术报告,获奖者必须有3―5天时间与金属所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和研究生进行面对面的学术讨论。每年有10位左右获奖者到金属所讲学和开展合作研究,报告内容涉及材料研究的各个领域。这些学术交流活动不仅使金属所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增进了对本领域学术前沿和发展动态的了解和把握,而且为他们提供了与国内外材料大师面对面交流学术思想、学术观点的难得机会。

  李薰奖在专题学术报告之外还安排一些高端、宏观和提升科研人员国际视野的人文或社科类讲座。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审委员会委员B. Johansson教授来访期间,专门介绍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审原则和他本人参加评审工作的经历。

  三、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

  自2001年以来,李薰奖紧密围绕金属所学科发展和项目需求,开展了多项实质性合作研究,取得了一些受到国际学术界瞩目的原创性成果。

  金属所卢柯、卢磊研究员与李薰讲座奖获得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学院原院长Subra Suresh教授,自2003年以来在纳米结构金属材料的力学行为及变形机理方面开展了深入广泛的合作研究,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2009年4月,他们在美国Science杂志上共同发表了有关利用纳米尺度共格界面强化材料的综述性论文。

  卢磊研究员与李薰研究奖获得者、丹麦RISO国家实验室高级研究员黄晓旭博士,自2004年至今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研究,发现了纳米孪晶铜的极值强度和超高加工硬化效应,于2009年1月在Science杂志发表了此结果。金属所和丹麦RISO国家实验室在多年密切合作的基础上,2009年成立了中丹纳米金属研究中心,进一步开展纳米金属材料合作研究。该合作项目还被纳入2011年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其中外方项目负责人中有2人曾获李薰讲座奖和研究奖。此外,金属所、丹麦RISO国家实验室、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美国布朗大学四方的合作项目于2010年被纳入2011年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其中外方项目负责人中有2人曾获得李薰材料科学讲座系列讲座奖和研究奖。

  李薰讲座奖获得者、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英国伯明翰大学交叉学科中心主任M. Loretto教授和他领导的团队,与金属所科研人员合作研发了汽车用钛铝排气阀。其团队成员、英国皇家学会会员J. Campbell教授还与金属所和中国一重共同研发了65吨重大轧辊,解决了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外汇,其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

  金属所徐东生研究员与李薰研究奖获得者、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和法国宇航局微观结构研究实验室的创立者和终身研究员Veyssiere博士自2006年起开展合作研究,Veyssiere博士对金属所分子动力学方面的理论模拟工作,特别是结果的分析与实验相关方面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双方在钛铝金属间化合物中的孪晶形变机制、位错偶的结构转变、层错四面体的形成机制以及高温结构陶瓷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双方联合指导的研究生林志军博士荣获2010 “Acta Student Award”。2009年金属所与Veysserie教授的合作项目被纳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法国科研中心的合作项目。

  四、获奖者积极参与研究所人才培养

  李薰奖获得者通过开设系列讲座和一对一学术交流与讨论等形式,参与金属所的人才培养工作。同时,李薰奖努力为青年人才提供参与国际前沿学术研究的机会。韩国成均馆大学能源科学系主任Young Hee Lee教授和金属所先进炭材料研究部在开展合作研究的同时,双方还联合举办一年一度的研究生和青年学者科研照片比赛,优胜者将获得到对方研究组访问的奖励。

  金属所已通过李薰奖派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17人,其中1人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访问学者项目支持,派出青年学者和回访科学家43 人次。获奖者们还积极推荐金属所科研人员竞争国际奖项和到国际组织任职,目前已成功推荐3人在国际组织任职和获得3个国际奖。

  除了开展实质性的人才培养,金属所还通过李薰奖这个平台,不断与国际著名大学的教育专家交流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2008年,李薰研究奖获得者、加拿大MacMaster大学J. David Embury教授到金属所讲学。他根据中国材料教育发展与工业需求,和金属所卢柯所长共同提议并发起召开了“2009年材料教育国际研讨会”。参加会议的中外材料学专家和教育专家相互借鉴、共同探讨新时期材料教育如何发展低成本的研究生课程,如何向学生传授科学、工程和创新的新途径,如何加强课堂教学与实验室教学的结合,如何加强工程教育与产业界的联系及国际合作等国内外材料教育界关心的问题,这次研讨会也是我国第一次举办有关材料教育的专题研讨会,对推动我国材料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也是我国第一次举办材料科学领域教育专题研讨会,对推动材料科学领域教育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扩大研究所的国际影响

  李薰奖同时扩大了金属所在国际材料领域的影响。国际材料学家通过这个平台走进金属所、了解金属所,对金属所的管理、学科发展、科研环境、装备建设以及一些国际领先的科研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获得李薰奖也成为许多获奖者履历中的一项重要荣誉,如美国加州大学San Diego分校的M. Meyers教授,特别将获本奖信息写在他新出版的专著封底上以作纪念。

  进入“创新2020”的发展阶段后,金属所将进一步开拓人才工作的理念和视野,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合作,引进人才和智力;将进一步探索利用李薰奖等现有和新建的引智平台,不断推动研究所人才队伍、管理机制、创新文化、科研能力的全面提升。 

文档附件

相关信息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地址: 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72号 邮编: 110016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版权所有 辽ICP备05005387号-1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