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图片新闻
·综合新闻
·科研动态
·媒体聚焦
·学术活动
·通知公告
·所务公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动态
金属所发明新型“动静双感”电荷耦合光电晶体管
 
2025-04-15 | 文章来源:先进炭材料研究部        【 】【打印】【关闭

随着自动导引、具身智能等前沿技术的迅速发展,机器视觉对图像采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精准记录静态图像,还要能灵敏捕捉场景中的动态变化。现有的动态与有源像素传感器(DAVIS)技术虽然集成了“动态事件检测”和“灰度图像采集”两种功能,但每个像素通常需要几十个晶体管和电路元件,结构复杂、功耗高、集成难度大,同时也还面临高速时钟同步等工程难题(图1)。

为解决这一瓶颈,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孙东明研究员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动静双感”电荷耦合光电晶体管。这种晶体管只需要一个器件单元,就能同步实现动态与静态图像信息的采集(图1)。相关研究成果以题为“A charge-coupled phototransistor enabling synchronous dynamic and static image detection”的论文,于4月14日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上下双光敏电容”的栅极结构,上层栅极通过较厚的介电层屏蔽电子,使器件产生稳定的电流变化,用于采集灰度图像;下层栅极通过较薄的介电层让电子隧穿形成瞬态电流脉冲,专门用来捕捉动态事件(图2)。通过这种独特的电荷耦合光栅机制,研究人员首次在一个晶体管内实现了静态图像与动态事件的独立响应(图3)。实测结果表明,该器件动态范围达到120 dB、响应速度快至15 μs、功耗仅为10 pW,仅为传统DAVIS器件的千分之一(图4,5)。这不仅显著降低了功耗,还有助于大规模集成,同时也从根本上解决了高速时钟同步难题。更值得一提的是,该发明具备良好的材料普适性,既可以用二维材料制造,也可以采用一维的碳纳米管(图6)。未来,研究团队将探索该技术与硅基工艺结合,使用32 nm先进制程,有望在1×1 c㎡的芯片上实现千万级像素的高密度集成(图6)。

本研究由金属所孙东明研究员、刘驰研究员和成会明院士共同指导。金属所冯顺副研究员和博士研究生韩如月为共同第一作者,山西大学韩拯教授、东北大学程同蕾教授在器件制备和性能测试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持,辽宁大学贾大宇副教授开展了仿真设计工作。

该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辽宁省科技厅、金属研究所及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等多个项目与机构的大力资助。


图1. 场景需求与器件设计。a. 有源像素传感器(APS)、动态视觉传感器(DVS)与动态与有源像素传感器(DAVIS)的对比。b. 传统DAVIS的像素电路。c. 电荷耦合光电晶体管的设计。d. 不同厚度的介电层使单个晶体管能够同时检测事件(光强变化)与灰度(绝对光强)。


图2. 电荷耦合光电晶体管结构与表征。a. 器件结构示意图。b. 器件截面的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c. 器件截面的元素分析。d. 介电层厚度对晶体管电学特性的影响。e. 光敏电容器的光电响应特性。f,g. 使用单个光敏电容器作为栅极的晶体管的典型光电特性。


图3. 电荷耦合效应原理。 a-c. 不同介电层厚度下,背栅二维FET连接单个光敏电容器时的能带结构图,其中使用较厚的(a)或较薄的(b,c)h-BN作为介电层。d. 器件的光响应行为随介电层厚度的变化而变化。e. 时间分辨率随介电层厚度的变化。


图4. 光电响应特性。a. 器件在不同入射光功率下的光响应。b. 器件在四种工作状态下的电流随光功率变化的曲线。c. 从(b)图中提取的器件对光强和光强变化的响应度。d. 在不同偏置电压下的器件光响应。e. 在不同偏置电压下的器件功耗。f. 器件的响应速度。g. 器件的循环稳定性。


图5. 性能水平。a. 动态范围与响应延迟的对比。b. 集成度与功耗对比。


图6. 普适性与集成潜力。a. 碳纳米管电荷耦合光电晶体管阵列。b. 器件光学照片。c.器件沟道区域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d,e. 器件在作为光电晶体管(d)或事件驱动像素(e)时,光电响应随着光敏电容器面积与晶体管金属-绝缘体-半导体(MIS)电容面积之比的增加而提高。f. 在不同硅工艺节点下,MIS电容面积与光敏电容面积的对应关系,面积比为1:300。f. 当光敏电容面积与MIS电容面积之比为300时,电荷耦合光电晶体管在不同硅工艺节点下的集成密度。


AI读进展:新型光电晶体管:让机器视觉更高效智能的动静双感黑科技


一、为什么要革新机器视觉传感器?

在自动驾驶汽车、智能机器人等前沿领域,机器视觉系统需要同时完成两件事:像相机一样清晰记录静态图像(如路面标志),还要像人眼一样快速捕捉动态变化(如突然出现的行人)。现有的DAVIS技术虽然能兼顾二者,但每个像素需要几十个晶体管,相当于每个“视觉细胞”都自带一套复杂电路。这不仅导致芯片功耗高、发热大,还像在邮票上画清明上河图——极难实现高密度集成。

二、神奇的双层光控闸门设计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孙东明团队的突破性设计,相当于给每个像素装上了两个智能光控闸门:

  • 上层闸门(厚绝缘层):像水库大坝一样稳定蓄水,通过精确控制电流变化记录灰度图像
  • 下层闸门(超薄绝缘层):如同灵敏的泄洪闸,当光线变化时产生电子"脉冲",专门捕捉动态事件

这种创新结构让单个晶体管同时具备两种感知模式,就像给机器装上了“复眼+动态雷达”的组合传感器。实测性能远超传统技术:动态范围达到人眼的百万倍(120dB),响应速度比眨眼快千倍(15微秒),而功耗仅相当于传统器件的千分之一(10皮瓦)。

三、技术突破的关键密码

1. 电荷耦合光栅机制:通过电子在双层结构中的差异化运动,实现动静信号的自然分离

2. 量子隧穿效应应用:利用电子穿越纳米级薄层的量子特性,实现超快动态响应

3. 材料普适性设计:既可用二维材料(如石墨烯)构建,也能用一维碳纳米管实现,未来甚至兼容硅基芯片工艺

四、未来设想

研究团队已规划技术路线:采用32纳米芯片工艺,在1平方厘米芯片上集成千万级像素。这相当于在指甲盖大小的空间里,装入比4K摄像头更强大的视觉系统。

声明:“AI读进展”内容由人工智能技术自动生成,其内容旨在辅助读者初步了解相关领域研究动态,不代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正式学术观点或完整研究成果,不作为学术论证依据。

文档附件

相关信息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地址: 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72号 邮编: 110016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版权所有 辽ICP备05005387号-1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