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图片新闻
·综合新闻
·科研动态
·媒体聚焦
·学术活动
·通知公告
·所务公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动态
可漂浮有机-无机杂化TiO₂材料大幅提升光催化重整塑料效率
 
2025-05-05 | 文章来源:先进炭材料研究部        【 】【打印】【关闭

塑料凭借其低制造成本与高耐用性,在医疗、航空航天、包装等诸多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然而,随着塑料的广泛应用,废弃塑料问题日益严峻。目前,全球累计废弃塑料量已飙升至64亿吨,而中国作为全球塑料生产和消费的第一大国,塑料制品行业年累计量超6000万吨,废弃塑料量高达4300万吨。这些废弃塑料对环境、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健康构成了威胁。在此背景下,光催化重整塑料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通过太阳光激发半导体材料将塑料分解转化为高值化学品,兼具固废再利用与能源转化的双重意义。

TiO₂是经典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当太阳光照射TiO₂晶体,光生空穴将与吸附的水分子反应,生成的羟基自由基如同“分子剪刀”,能够精准切断塑料的碳链骨架。然而,羟基自由基仅有约10ns的寿命,其迁移距离被限制在10-100纳米范围,短寿命的自由基,难以跨越反应中微米级以上的相界面。故不得不借助腐蚀性强酸或强碱溶液预处理塑料,以增强光催化材料与塑料的界面接触,但这个工序占据了整个流程近85%的成本。

针对上述挑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刘岗研究团队另辟蹊径,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通过在二维TiO₂表面形成纳米级碳氮疏水层,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该材料具有传统二氧化钛所不具备的两个功能,一是可漂浮TiO₂材料形成了光催化材料、塑料、水和空气的四相界面,将原本微米级的相界面压缩至近零距离的分子级接触(图1);二是不同于传统的光催化重整材料体系主要是利用由光生空穴氧化水分子产生羟基自由基物种,可漂浮TiO₂材料主要是利用光生电子还原氧气产生超氧自由基作为氧化物种,其寿命长达1ms,传递距离是传统体系中羟基自由基的万倍量级(图2)。进而,所研制的可漂浮TiO₂材料具有优异的光重整塑料性能:在不依赖于腐蚀性溶液预处理的情况下,可实现典型塑料(包括聚乙烯、聚丙烯和聚氯乙烯)的光重整效率1-2个数量级的提升,同时产生选择性超过40%的高值乙醇产物,创造了中性条件下重整效率的新纪录(图3)。为解决塑料转化过程中用腐蚀溶液处理塑料带来的工业成本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该研究成果近期以“Floatable organic-inorganic hybrid-TiO₂ unlocks superoxide radicals for plastic photoreforming in neutral solution”为题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特别研究助理姜梦培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博士后基金及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资助。

论文链接


图1. 有机-无机杂化TiO₂的漂浮特性和氧吸附特性

图2. 有机-无机杂化TiO₂的自由基传递新机制

图3. 有机-无机杂化TiO₂的光重整塑料性能


AI读进展:可漂浮新型光催化材料——让塑料垃圾变身燃料效率提升高至百倍

塑料制品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全球堆积的废弃塑料已达64亿吨,我国每年更是产生4300万吨塑料垃圾。科学家们研发出一项“点石成金”的新技术——光催化重整,能用阳光把塑料变废为宝。但这项技术一直面临两大难题:效率低下和成本过高。最近,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刘岗研究团队研发出新型TiO₂光催化材料,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能。

1. 自由基的“寿命游戏”:为何超氧自由基是破局关键?

传统光催化中,羟基自由基(·OH)虽然氧化性强,但寿命仅有10纳秒,相当于人类眨眼的百万分之一时间。这就像派出一支特种部队,但士兵刚出发就“消失”了。而新型光催化材料生成的超氧自由基(·O₂⁻)寿命长达1毫秒,相当于给士兵配备了超时空传送装置,作战半径扩大万倍,能深入塑料分子内部“拆解”碳链。

2. 四相界面的“分子舞台”设计奥秘

传统反应体系是“水下作业”,光催化材料沉在水底,塑料漂浮水面,两者像隔着一层玻璃互动。新型漂浮光催化材料通过:

  • 纳米疏水层:类似“水上行走鞋”,使光催化材料稳定漂浮
  • 气-液-固三相线:在材料边缘形成分子级反应热点
  • 塑料吸附效应:利用疏水作用捕获水面塑料碎片
    这相当于在空气与水的交界处搭建了纳米级反应工厂,让阳光、氧气、光催化材料、塑料实现零距离接触。

3. 塑料转化的“分子手术”过程

以聚乙烯(保鲜膜主要成分)为例:

  1. 光激发:阳光激活TiO₂产生电子-空穴对
  2. 氧气活化:电子将水中溶解氧变成·O₂⁻
  3. 碳链切割:超氧自由基攻击-C-C-键,优先断裂支链
  4. 选择性重组:断裂片段在水环境中重组成乙醇(CH₃CH₂OH)等
    整个过程如同用光能操控分子乐高,将长链塑料拆解后拼装成有用化学品。

实验数据显示,新型光催化材料对聚乙烯、聚丙烯等常见塑料的处理效率提升10-100倍,在中性水溶液中就能将塑料转化为乙醇等清洁燃料,选择性达40%。

这项突破不仅为白色污染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更为可再生能源开发开辟了新路径。随着技术完善,或许不久的将来,海上垃圾带漂浮的不再是塑料微粒,而是成片的“光催化反应膜”,白色污染或许真能成为历史。

声明:“AI读进展”内容由人工智能技术自动生成,其内容旨在辅助读者初步了解相关领域研究动态,不代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正式学术观点或完整研究成果,不作为学术论证依据。


文档附件

相关信息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地址: 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72号 邮编: 110016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版权所有 辽ICP备05005387号-1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