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1:宽光谱响应光催化材料的设计与改性
报告人:徐晓翔 教授 (同济大学)
报告时间:5月24日(星期五)9:00-10:30
题目2:人工光合成过程的全时空域成像研究
报告人:范峰滔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报告时间:5月24日(星期五)10:30-12:00
报告地点:李薰楼468会议室
宽光谱响应光催化材料的设计与改性
报告人简介:
徐晓翔,2006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博士毕业于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 2009年至2013年于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11年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开展访问学者研究工作。2014年入选国家青年人才计划,同年入职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担任同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晓翔教授长期从事太阳能转化可再生能源,以第一/通讯作者在国际知名杂志Nature Material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CS Nano,ACS Catalysis等发表论文120余篇。拥有美国发明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11项,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
宽光谱响应的半导体材料是建立太阳能驱动的光催化能源转化体系的关键。但材料光谱响应的拓展往往伴随着光生电荷能量状态、分布,迁移能力等性质的改变,对光催化反应通常有负面作用。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是发展宽光谱响应光催化剂的核心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围绕钙钛矿氮氧化物、金属硫化物、共轭有机框架材料等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我们通过掺杂工程、缺陷工程、晶面工程等手段改善了上述问题,获得了一些列性能优异的宽光谱响应光催化材料。
人工光合成过程的全时空域成像研究
报告人简介:
范峰滔,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家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现任能源催化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亚太催化协会秘书长、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ChemComm副主编。
主要从事(光)催化剂及(光)催化反应过程的原位、动态先进成像技术的表征研究,在国际上开创了紫外拉曼高温高压条件下研究分子筛合成机理的先河;发展了空间分辨的表面光电压成像方法并在国际上最早将其应用到微纳尺度光催化材料电荷分离的成像研究中,通过发展“时空接力相机”实现光生电荷转移过程的全时空动态追踪,“拍摄”到光生电荷转移演化全时空图,为进一步诊断和突破光解水的瓶颈问题提供重要解决手段。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从事深海资源探测的现场光谱仪研发工作,曾在马里亚纳海沟实现7449米的紫外拉曼探测世界纪录。
在Nature、Nat. Energy、Nat. Materials、Nat. Protocols、Natl. Sci. Rev.、Chem. Soc. Rev.、Acc. Chem. Res.、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40余篇,多次应邀在Faraday Discussion、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等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作主旨报告。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1年,第四完成人)、中国石化前瞻性基础性研究科学奖二等奖(2019年,第二完成人)、国际催化学会理事会“青年科学家奖”(2008年、2012年)、催化专业委员会颁发的首届“中国催化新秀奖”(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