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 长:杨 锐
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郝 欣
地 址: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72号
邮政编码:110016
电 话:024-23843605
传 真:024-23891320
电子信箱:imr@imr.ac.cn
网 址:http://www.imr.cas.cn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以下简称金属所)成立于1953年,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新创建的首批研究所之一。首任所长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冶金学家李薰先生。1999年5月,根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统一部署,在“东北高性能材料研究发展基地”建设中,金属所与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整合成立现金属所。
金属所是涵盖材料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程化研究的综合型研究所,1999年成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之一,确立了以“创新材料技术,攀登科技高峰,培育杰出人才,服务经济国防”为研究所使命。2011年启动实施“创新2020”发展规划。
金属所“十三五”发展规划定位金属所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以关键金属结构材料研发为主体,全面发展新材料新技术,建设国际一流的综合型研究所。着力在先进动力系统用高温结构材料、核电材料及其安全性评估、工程金属材料纳米化科学与技术三个重大突破领域和材料设计与过程模拟计算、金属腐蚀防护新技术、材料/构件一体化集成制造技术、材料结构基础与服役性能评价 、新型功能材料等五个重点培育方向着力开展科研工作。
金属所拥有我国第一个研究类国家实验室—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2017年科技部批准金属所组建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金属所还拥有2个院级重点实验室,分别为中国科学院核用材料与安全评价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高温结构材料重点实验室;拥有4个研究中心,分别为沈阳先进材料研究发展中心、材料环境腐蚀研究中心以及高性能均质合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金属腐蚀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截至2017年底,金属所共有在职职工945人。其中科技人员650人、科技支撑人员199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3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60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374人;全所进入创新岗位940人。
金属所目前共有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7人(新增0人),“西部之光”人才入选者3人(新增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2人(新增1人)。
金属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1个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材料科学与工程1个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包含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腐蚀科学与防护4个二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1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15年金属所携手中国科技大学共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研究生教育工作进一步融合深入。截止2017年9月金属所在学研究生901名,其中博士生581名、硕士生320名,在站博士后39名。
2017年,金属研究所共有在研项目751项(包括新增项目292项)。其中,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新增1项)、课题4项(新增1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7项(新增1项),面上项目120项(新增29项)、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新增0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新增1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11项(新增4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新增1项);承担基地和人才专项41项(新增14项);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课题5项(新增0项);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4项(新增1项);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课题4项(新增0项);承担科技部重大仪器研制项目1项(新增0项);承担院重大仪器研制项目7项(新增1项);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1项、课题3项(新增0项);承担院重点部署项目10项(新增3项),承担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5项(新增2项);承担院地合作项目33项(新增19项);承担科工局专项课题42项(新增5项);承担专项预研课题43项(新增19项);承担院地合作项目381项(新增190项)。
2017年金属所发表SCI论文774篇,专利申请311件,专利授权189件,发表专著2部,软件著作权登记2件。
2017年金属所科研工作进展顺利,在基础研究工作方面,“高质量石墨烯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基础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太阳能转换用光催化材料的设计与构建” 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发现纳米金属中晶界稳定性控制的硬化和软化行为,发表在《科学》杂志;纳米孪晶金属与历史无关的稳定循环响应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发表在《自然》杂志。铁电薄膜、固态非晶化机制、功能梯度材料、高湿热海洋环境电化学腐蚀机制、隧穿晶体管、石墨烯、催化材料、热电材料等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应用研究方面,金属所积极承担和参与了两机专项的研制任务,承担的航空航天、核电装备、燃气轮机、海洋工程等重大工程用关键材料研制任务和小批量供货任务进展顺利,金属所被评为长征五号火箭首飞任务“突出贡献单位”。钛铝叶片、重腐蚀防护、钛合金载人球舱、金属构筑成形、防护涂层、稀土钢、医用钛合金棒丝材、抗菌不锈钢、耐磨农机具等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新型亚稳金属材料制备技术及应用”获辽宁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此外,金属所还圆满完成了承担的各类材料部件实效分析任务,分析测试新设备和新方法开发研究也取得了重要成果。
2016年金属所国际交流活跃,年度派出300人次,来访330人次,高层次访问增多。2017年,新争取国际科技合作项目5项,与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等签署合作协议8项。举办了“2017材料多尺度计算模拟国际会议”等4个国际会议,并资助19位青年科技人才出国参加国际会议。金属所科研人员在国家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大,卢柯院士被授予TMS Fellow Award、王京阳获得美国陶瓷学会ACerS Global Ambassador Award并当选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刘岗研究员荣获美国陶瓷学会工程陶瓷研究部Global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有14名科学家在25个国际学术组织任职,25名科学家在49种国际学术期刊担任主编、副主编、编委。
金属所受中国金属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国际材料物理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等委托,编辑出版《金属学报》(中、英文版)、《材料科学与技术》(英文版)、《材料研究学报》(中文版)、《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等6种学术刊物。
(撰稿人:刘言 审稿人:黄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