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所庆公告  历史沿革  历届领导  院士足迹  获奖成果  图片库  毕业生  所友寄语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 征文欣赏
月亮也代表不了我的心——金研和我
2013-04-18  |  供稿: 宋治鉴(离退休职工)        【 】【打印】【关闭

已经七老八十的我,每当谈起“金研”来,还常常是眉飞色舞,总有道不完的情和说不完的话,确确实实对“金研”怀着的深厚感情,那还是一种“剪不断,理还乱”,说也说不清楚的情感。

我初识“金研”,大约是在1954年,当时我还是一名不知天高地厚的高中生。一天到音乐学院听完了音乐会,夜晚回家途中,从长沼湖一带顺着刚具雏形的文化路从西往东走,一眼望去,西大楼的日光灯格外明亮,吸引了我的眼球。事后一打听才知道,那灯火辉煌的所在就是“金研”图书馆的阅览室。这是“金研”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宛如情人初见时那种一见钟情的感觉,这是一种无法排解的诱惑,令我久久难忘。于是在语文课上,作为“金研”的粉丝,我写了一篇题为《我的理想》的作文,把我近乎幼稚而又天真的幻想写得淋漓尽致,这篇文章我一直完整地珍藏到现在。

1958年,我是大二的学生。在大跃进的热潮中,我们的科研小组搞出的“无锭轧制”项目,被登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并被各大报刊转载。于是冶金界同行闻讯纷至沓来,到试验现场来参观和取经,此时我接触到了许多科研工作者,其中就有许多来自“金研”的,我对他们很崇拜,也很羡慕,深为有机会结识他们而高兴,还记得其中就有李静媛、刘佳乐等同志。为了以后联系,李静媛还将电话号码写在我的小本本上,说有事可以找她。此后,每逢遇到问题,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金研”,每次到“金研”找良师益友们请教和求援时,总会受到热情的接待,收获当然是受益匪浅的。

大学毕业时,同期同专业有180名同学,分配方案中只有四名到科研单位,而“金研”只有一个名额,但是我仍然义无返顾的孤注一掷,带着强烈的追求和欲望,报志愿时首选了心仪已久的“金研”,没曾想,真就心想事成了。梦想变成了现实,圆了久久痴情的梦,使我高兴得心花怒放。当我踏着青春的脚步,迈进“金研”的大门时,心中那个激动的劲儿,简直就没法说了。从此我步入了金属材料科研的殿堂,成为了“金研”的一员。

光阴倏忽,转瞬之间,我在“金研”已经度过了多半生。此生我有幸能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像一块炉料投入熔炉,和全所千余名同志一样,与“金研”同呼吸,共命运,一道成长。在这期间,我也担任过金属学院的兼课教师;也曾去过国外做访问学者;也曾被派到农村当过生产大队副大队长;也曾坐过办公室搞行政管理;也曾被派往工厂当过副总工程师。但是,我人生足迹的绝大部分还是活跃在科研的第一线,艰辛而执着地充当小兵卒和车马炮,将一生中无限美好的年华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了我心爱的“金研”,大多数是献给了科技事业,完成了人生的定位。

政治上我家庭成分不佳,出身不够根红苗正,但在沧桑的世事中,我痴情不改地向党申请和追求了二十五个春秋,党对我培养和考验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于1981年终于偿了夙愿,取得了在党旗下举起右臂宣誓的资格,还担任了近十年的党支部书记,退休后也一直做着支部委员工作。从自我感觉上讲,对各项工作我尽管尚未做到尽善尽美,总也能算得上是尽心尽力了。

我总觉得,我们的“金研”是个出成果,出人才的大户,勿庸置疑,作为一个知名度显赫的研究所,享誉于海内外科学界,用一个市场经济下常用的词,也可以说“金研”是研究所中的“名牌”,这“名牌”是一种响铛铛硬梆梆的无形资产,是六十年来在几代党政领导带领全所上上下下齐心努力、共同奋斗,历经艰辛创造出来的,无疑是来之不易的,是值得大家诊视和爱护的。我们每一个“金研”人必须做到爱所如家,把自己的命运和前途与“金研”的发展和未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和“金研”荣辱与共。作为“金研”的一分子,我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上有来自各方面的尊重,把颇为光彩的事加到我们的头上,诸如在一些会议上被推选为主持人:时常被聘为研究生论文的评阅人;被聘为博士、硕士生答辩会的评委:或在一些学会中担任各种主要角色,乃至在宴会被让到主桌上去就座,照相片时被请到前排去坐,等等。在这些能让人出点风头的时候,我总觉得作为一名极平凡而又普通的科研工作者,千万不能头脑发热。虽然不能说个人没有一点成绩,我也曾在报纸上有过名,电台上有过声,电视上有过影,但那都是属于根深叶茂源远流长的“金研”成绩的一小部分,的的确确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的。人家尊重我们,推选我们,并不是看我们个人如何高明,如何有水平,而正是由于我们是名牌研究所中的一员,讲得通俗点就是说我们是背靠了“金研”这棵大树,沾了“金研”的光?

去年,正当石原购岛闹剧上演的甚嚣尘上之际,历史的进程迎来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四十周年,笔者有幸随白春礼院长率领的中科院代表团前去樱花早已凋零的樱花之国,参加以“新的相遇,心的纽带”为主题的“中日民间友好交流年”活动。并且在中科院与日本国际化了的理化学研究所(理研,RIKEN)开展科技合作三十周年纪念庆典上,获得了由白春礼院长和诺贝尔奖获得者、理研所长野依良治先生双方的领导共同签署的“国际合作功劳者奖”的奖状。

在日本东京六本木森大厦受奖时与签署奖状的双方领导合影留念

右:中国科学院(CAS)院长、中科院院士白春礼

左:理化学研究所(RIKEN)所长、诺贝尔奖获得者野依良治

中:笔者

此事有如浮云一般,对已近垂暮之年的私己,不会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但是对曾经去过理研合作或交流过的中科院(当然也包括我供职的金研)五百多名同仁,也许应该是一个值得共同分享的荣誉,总可以算得上是为我院(也包括我所)增添了一点微不足道的正能量吧?也只能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今天,在有生之年来隆重庆祝金研六秩华诞之际,我们缅怀先我们而去世的前辈和同龄人,他们没能与我们共享改革开放时代的成果、一起度过为达到中国梦而共同奋斗的幸福时光,我的心里非常难过。为了不辜负为“金研”贡献出毕生精力的他们,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同时也遥祝历年调离我所的同仁们,祝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事业有成。祝已为祖国科研事业呕心沥血操劳一生的离退休同仁们健康长寿、能够安心地颐养天年。更希望中国科学院,希望“金研”,在落实好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上,坚持科学发展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能够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问世。随着岁月更迭,斗转星移,说不定我们“金研”,我们中国科学院,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会出现几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呢。预祝我国的科研水平与时俱进,“金研”的事业兴旺发达,“金研”之光永照千秋万代。让我们追求的理想“中国梦”早日实现!

啊!我亲爱的“金研”啊!“若问我爱你有多深,爱你有几分?”我的回答是:“月亮也代表不了我的心,我对‘金研’的赤子之心和拳拳之情,还是用那炽热的太阳来代表吧!”这就是我和“金研”的情结。

 

作者:宋治鉴(离退休职工) 

文档附件
・ 
相关信息

地址: 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72号 邮编: 110016 联系人邮箱: office@imr.ac.cn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版权所有 辽ICP备05005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