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所庆公告  历史沿革  历届领导  院士足迹  获奖成果  图片库  毕业生  所友寄语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 征文欣赏
我,一个普通的青年人在金属所的十年科研成长之路
2013-05-10  |  供稿: 谢玉江(金属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 】【打印】【关闭

我,一个普通的年轻人,回想自己30多年走过的路,从新疆天山北麓的一个小山村到北京一所农业院校再到中科院一流的材料院所,好像做梦一样,充满了传奇。读初中时,我成绩名列前茅,当老师是我最大的梦想,原本初中毕业想考师范,可是班主任老师却极力建议我考高中。最终,我选择了高中,但当老师的愿望仍然没有改变,北京师范大学便是我梦中的象牙塔,而我的成绩也给了我实现梦想的信心。谁知高考前右手受伤感染进行了手术,虽然经过治疗参加了高考,但成绩并不理想,北师大的梦想完全破灭了,最终,我选择了中国农业大学。在农大读本科时我学机械设计专业,后来读硕士时因考取北京理工大学的公费生失利而被调剂到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改学材料专业。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2003年硕士毕业后我选择了读博,来到了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师从王茂才研究员,在此开始了我的真正意义上的科研之路。

我到金属研究所是2003年8月13号,比正常报到要早2个星期。到所里的第二天,导师就安排我和他一起制作课题组的宣传材料,把课题组过去10年的理论与应用成果总结一下。短短十几天的Photoshop工作使我对课题组的研究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就算入门课吧。我到所的第二个月,我导师新申请的一个863课题就下来了,主要是关于涡轮叶片激光焊接修复方面的,由于我导师带的学生并不多,包括我总共4个,之前的3个学生各负责1个国家课题,而这个课题自然由我来负责。我导师说这个课题做好我就能毕业。由于我的基础不好,初下实验室,遇到很大的困难,很多材料专业学生应该会的基本实验技能都不会,枉为材料学博士研究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师兄师姐的帮助以及导师的悉心指导,很快就能独立进行实验了。记得刚刚读博那两年我几乎不分周末和晚上都在看书,查文献,做实验,写报告,2005年10月,课题顺利通过验收并被评为“优秀”。值得一提的是在课题的运行过程中,导师刻意培养我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课题的阶段总结报告、与合作单位的技术研究报告等都是我先写初稿他修改,项目汇报交流也让我主讲,这对我锻炼非常大。这期间我也发表了2篇实在不怎样的SCI文章,虽然也能勉强毕业,但总觉得就这样毕业很难找到工作,我也听到导师有留我的意思,所以也不急于毕业。课题交差了,毕业还不急,于是又结合自己的兴趣围绕涡轮叶片焊接修复国际前沿热点问题开展了一些探索性研究,幸运的是有一些很好的实验发现,相继在Surface & Coatings Technology等刊物发表了3篇较好的文章,并协助导师成功申请到了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2项国家重要专项课题,最后于2007年2月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并留所工作。

参加工作后我直接在导师领导下工作,感觉和当学生时差不多,但没有了毕业的压力。由于我们主要从事航空叶片与零部件表面强化与再制造应用研究,技术专有性很强,平时并不强调发文章。我工作的主要职责是参与导师课题研究,附带做一些生产管理和技术推广。2007年我成功申请到了辽宁省博士科研基金和金属所青年人才基金,也算为自己的科研工作开了个好头。2008年基本一事无成,体会到了工作以后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也尝到了丧失亲人的痛苦,好像到了人生的低谷。2009年却又峰回路转,上半年发表了2篇SCI文章,下半年更是迎来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3件大事,国家青年基金申请获准,孩子出生,副研究员评审通过。2010年1月导师退休,我接管课题组,成了金属所最没有资历的课题组长。由于种种原因,此时的课题组仅剩我1人,而所剩科研经费也不多,如果2年内拿不到项目,课题组将无以为继,形势非常严峻。1个人肯定是不行的,而要招研究生似乎也太不可能,所里研究员有100多人,副研究员不下300人,而每年硕士生加博士生招生人数还不到200人,像我这样没有资历的很难有招生名额。于是,顶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主要聘用硕士和本科毕业生辅助自己进行科研工作。为了争取科研经费,维持课题组运行,我们大力开发新技术、争取新项目、培育新客户,在从事科研项目研究的同时也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我们曾在8月份高温假时冒着酷暑在南京汽轮机厂生产车间挥汗如雨工作一周,也曾在12月份顶着寒风在江苏海伦石化10米高的平台上户外工作达半月。2011年6月续签劳动合同的时候,我甚至已经做好了拿不到项目来年就离开的准备,还好下半年国家项目和企业项目陆续开花结果,获得了近200万的经费,终于使课题组摆脱了生存的危局,迎来了发展的契机。去年课题组又增聘一名博士,研究团队初步形成,但看前方,依旧任重而道远。

最后,我想说的是,很庆幸自己在人生发展最关键的时刻选择了金属所。在金属所的这十年,感觉是自己脱胎换骨的十年,很感谢金属所对我的培养,也感谢金属所为我们青年人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和资源。“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金属所的未来十年会更好,我们的未来十年会更好。

 

作者:谢玉江(金属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文档附件
・ 
相关信息

地址: 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72号 邮编: 110016 联系人邮箱: office@imr.ac.cn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版权所有 辽ICP备05005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