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所成立六十年,我来所五十五年。从年轻团委书记到年老的副所长,亲身经历过若干大大小小的事情。金属所老人写过不少回忆录,不需要重复,只写点大家也许不太清楚的人和事,留个纪念吧!
一、首届党代会及其历史地位
50年代初,金属所第一座实验大楼(西大楼——李薰楼),在沈阳南湖郊区一片荒旷的菜园地上拔地而起,1953年4月周恩来总理任命从英国归来的李薰博士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同年6月11日,中科院正式通知李薰就职,这天,就是金属所的华诞吧!
(一)金属所从筹建和初建时期,就有党的身影和领导。最早是党支部,后来是党总支。董晨和高景之是金属所最早的党的负责人,董晨调出后,高景之全面负责党的工作。她是1952年底,由东北工学院党委书记调来任金属所副所长,协助所长抓行政管理和科研组织工作,同时积极筹建党委会。
(二)1959年3月8日,金属所首届党代会,在新建的科研大楼(西大楼)237教室正式召开。根据我的回忆,党代会上有三个报告,高景之的代表党委筹委会关于党的工作报告、陆炳昌的党建和纪律检查的工作报告、张沛霖的关于干部培养工作报告。党的工作报告,重点总结建所以来党在科研单位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实行党委领导下所长负责制的初步体会和经验。关于培养干部工作,我当时还不理解,觉得很新鲜,若干年后才逐步认识到,它是根据科研单位的特点,围绕“出成果出人才”的战略,加强党领导的开创性工作。
金属所首届党代会,经过代表们充分酝酿和讨论,通过无记名的投票方式,选举和产生了金属所首届党委会委员。根据我的回忆,党委成员有:高景之、陆炳昌、张沛霖、郑荣、张荣之等。
(三)下面简要地把党委成员的分工和他们的基本情况介绍如下:
1、高景之:党委书记、副所长。她政治思想觉悟很高。早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参加过著名的“一·二九”青年学生运动,并经蒋南翔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在南方搞教育,做地下党的工作,后参加新四军,在根据地从事教育和青年工作,解放战争时期随大军进入东北。曾任吉林团省委书记、东北团委学校工作部部长、东北工学院党委书记。她早期参加革命,主要从事教育和青年运动,她是我党从事共青团和青年运动的先辈,也是我党领导科学事业的开创者。她与李薰所长一起创建了金属所,为金属所的建立和发展贡献了毕生力量。遗憾的是,在文革期间被戴上“金属所头号走资派”的高帽,打入“劳改队”,全所批判大会后致死,使金属所失去了一位好的领导者,使我们党失去了一位优秀老干部。今年恰是高景之同志的百年诞辰,借此文缅怀纪念吧。
2、陆炳昌:党委委员,专职党委副书记。抗日战争时期,他在上海做徒工时入党,解放战争时期进入东北,曾在一一工厂做党的工作。50年代末,参加中共沈阳市委工作组在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搞调查研究工作。他来金属所不久,正赶上金属所筹建党委,缺一位专职党委副书记而被留下。他没有大学文凭,但是“自学成才”,理论和政策水平很高,严格要求自己,密切联系群众,善于团结干部,是高景之书记的得力助手。文革前调往林土所任党委书记,文革初期被批斗致死。
3、张沛霖:党委委员,党员科学家,副所长。他与李薰同志一起从英国雪菲尔德大学冶金系归国,并先期回国筹建金属所。他是国外归来入党最早的科学家,他是李所长的高级助手,高书记的得力参谋,又是我们党委班子的科学顾问,他为金属所的发展,特别是干部培养工作做过突出贡献。因工作需要,党代会后不久,被上调二机部任总工程师,他是科学院院士,直到去世前一直是金属所的学术委员。
4、郑荣:党委委员、党办主任、宣传部长并兼统战部部长。他也是抗日时期入党的老干部,虽然不是大学生,可文笔水平很高,是我们党委的“笔杆子”。首届和二届党委的工作报告出自他手,写过“一调”、“二调”、“三调”葛庭燧积极性的文章。他业余爱好摄影,金属所不少老照片是出自他的优秀作品。文革后被上调任辽宁省科协副主席。
5、张荣之:党委委员、团委书记。他在党委班子中年龄最小,但也是建国前参加革命和入党的老同志,他是应高景之的建议,由辽宁团省委下派的团干部。他来所后,在党委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团的工作,发挥了党的助手作用。60年代初期,为加强党对科研的领导,高景之建议将所工会主席梁仁和、任团委书记的我、党委专职干部李魁盛、郭英特、丁东生等深入科研第一线,做研究室的专职支部书记。先后任七、八、九、十一和十三支部书记,比较深入地接触科研人员和科研工作。1963年,郑荣担任党委副书记后,我调任党委宣传部部长兼统战部部长。宣传和统战工作,经常出头露面、开会、讲话和写文章,留下不少文革时期批斗的材料,当批斗“金属所头号走资派”时,我就被戴上“保皇派”帽子陪斗。我家庭出身贫苦,很早就接受到党的教育和培养,16岁时就加入中国共产党,自信不会是当时盛行批斗的“三反”(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分子,经受住了文化大革命的考验。文革后期落实干部政策,他曾任三室(合金钢)和四室(高温合金)的指导员、支部书记。粉碎“四人帮”后,被中共沈阳市委选派为青年干部去中共中央高级党校深造。回所后,进入新的党委领导班子,在李薰所长的建议,曾任科技处处长。1980年1月经科学院批准任金属所副所长,协助师昌绪、徐曾基两届所长抓行政管理工作。我与基建办一起,为新建新大楼(葛庭燧楼)、4200m2和所外泉园小区等职工住宅和改建752楼实验室等做出了突出贡献,荣获中科院管理人员“突出贡献”奖。1993年离休。
(四)文革前,党在科研单位的领导是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
1、通过党员的模范作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党委书记高景之兼任副所长,她团结老科学家,依靠李薰所长,通过党员科学家张沛霖、庄育智、张名大和各室党员副主任以身作则,起领导和影响作用。
2、把握科研方向,课题选择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建所初期,主要依托辽宁和东北钢铁工业基地,配合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针对冶金生产中的问题,着重在钢质量方面进行研究,并结合做基础理论工作。对在职和新分配来的大学生,在老科学家带领下,分赴钢铁生产第一线,边工作、边学习、边提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科研与生产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科研为生产服务的正确道路。从而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60年代初期,赫鲁晓夫撕毁协议,撤走专家,给我国造成了很大困难。此时,党委书记高景之和李薰所长,亲自去苏联考察。回国后,结合我所的特点和优势,重新组织科研力量,调查研究室,确定以研究与开发新材料为主要方向,瞄准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发挥自力更生和自主创新的精神,组织攻关,体现了党委对科研的领导。例如铸造造高温合金涡轮空心叶片的研究和试制成功,为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它是党委领导、专家挂帅(师昌绪)、党员模范作用和各室密切配合“一条龙”的大协作成果,也是党领导科研的一项成果。
3、保证科研时间。那个年代政治活动很多,严重影响科研工作的进展。为此,党委和所里做了两项严格规定,一是工作时间不做非业务性工作;二是政治活动和非业务性会议,一律在业余时间进行。为保证科研时间,党团活动,包括党委会、团委会、组织生活会,一律在下班后晚上进行。那时,我住在所外太原街附近,到所没有直达的交通车,他每天早上五点多钟动身,乘电车到南湖终点,再转乘到郊区的汽车,半个多小时一趟车,头车没赶上,第二趟车就要迟到。那时经常晚上召开党委会或党团组织生活,晚上郊区汽车收车较早,有时赶不上汽车或电车,只能步行深夜到家。为方便工作,我住进19栋独身宿舍。党委副书记陆炳昌关心干部,把自己的自行车借给了我用,就这样我坚持骑自行车二十年,直到1980年,张当了副所长后才分到房来所居住,真是“没有功劳还有苦劳”啊!
二、学习型的领导班子及其干部培养
(一)金属所首届党代会后,狠抓“出成果出人才”的落实。关于干部培养,党代会上张沛霖作了专题报告。党委首先抓好党委本身的学习。
一是结合科研工作的业务学习。这是由党委书记高景之亲自组织、全体党委成员和有关业务科室负责人参加的学术报告会。一般两周举行一次,由业务处(科技处)具体组织实施。即由各研究室主任结合本室的研究方向和科研任务进展情况的学术报告。根据我的回忆,在60年代初,曾听过如下内容的报告:
1.金属物理、金属内耗:由美国回来的一室主任葛庭燧先生报告;
2.高温合金:由美国回来的四室主任师昌绪先生报告;
3.合金钢:由三室党员副主任王仪康报告;
4.难熔金属、钼合金:由英国回来的九室主任庄育智报告;
5.钛合金:由苏联学习回来的十室副主任万晓景报告;
6.铀合金:由苏联学习回来的十五室党员副主任王景唐报告;
7.金属陶瓷:由瑞典回国的七室主任郭可信先生报告;
8.金属焊接:由美国回来的五室主任斯重遥先生报告;
9.金属压力加工:由苏联学习回来的张胜天报告;
10.非金属、石墨材料:由十一室党员主任张名大报告;
11.光谱和化学分析:由美国回来的八室主任何怡祯女士和党员副主任陈存之女士报告;
12.技术与技术服务:由美国回来的技术室主任吴鼎铭先生和副主任陶冀平女士报告;
13.高温测试:由十三室副主任周本濂报告。
上述学述报告,既是授课,又是汇报;既是学习,又是工作。通过学习,推动工作;通过工作又促进学习。这种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学术报告,连续了多年(一个循环结束,再进行新的循环)。我们党委成员都受益非浅。这也是党委领导,促进科研工作的一种好形式好方法。
二是根据党委班子多数不是大学毕业的现状,高景之建议开办文化补习班。葛庭燧副所长和一室承办了特殊的文化补习班。老师是葛先生和他的“四大弟子”及部分老实习员。他们承担这项任务,觉得是党委的信任,个个认真备课,热心授课。根据我的回忆,是葛先生上第一课(绪论)。当讲到数学课,联系到代数题,多数学员听不懂,他就由算数讲起。他讲课的特点是:看着学员讲课,我们不懂又不好意思问,他一下子就抓问题的所在,再耐心细致地由浅入深地讲解。一个清华大学教授给我们没有大学程度的学员讲课,真是难为他们了。那时文化课的内容,基本上是高中或大专程度的数理化。我们学员(党员成员、党团专职干部和部份科室领导)文化程度不齐,有高中生、有初中生,还有小学还没毕业的自学生。要把这个文化补习班办好,确实不容易。记得“四大弟子”中的“马四”(马应良),给我们讲电子和声学,他是南方口音,说话有些不清楚,我们更加听不懂,他讲课都冒汗了,我们也不好意思再问了。那时,学习最好的是党委副书记陆炳昌和团委书记张荣之。我们俩下课后给听不懂的学员辅导。回忆这段历史,感到很有意思,一方面学习了文化,另一方面又密切了与知识分子的联系,和他们交朋友。
(二)研究所的主题是科研人员,不断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是党委和所里关注的重点。
1、首先是高级科研人员和学术带头人。由李所长和葛副所长带头,组织科学家这一层学习理论。他们先后学习了位错理论、金属电子理论、非平衡热力学理论等。为督促学习效果,还采取闭卷考试、公布学习成绩。老科学家这种与世俱进、不断充实新知识的学习精神,影响和带动了全所职工的学习热潮。
2、“金属所的希望在于青年”这是党委书记高景之在金属所首届团代会讲话中的一句名言,她为了培养青年科技人员,亲自组织并带头参加沈阳高校联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这对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运用唯物辩证法开展课题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李薰所长经常强调:“科学工作者必须学练基本功,学好基础课”,“不为外来困难所吓退,坚持下去才能出成果”。党委和所里非常重视“科研基本功”的培养与训练。对非冶金专业的科技人员、对新分配来的大学生,组织必修课。对非物理专业人员,请所内外专家,讲授热力学、统计物理、弹性力学和量子办学等。 从而打好科研能力的“基本功”。我们所老一代科学家学风严谨、对科学实验一丝不苟、探索未知的精神很强,很重视对青年一代基本功的训练,这种传统的科学精神影响着下一代,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光大。
(三)提高全所职工的文化素质,从整体上适应科技发展的要求。建所初期,为了充实技术系统和实验系统,招入了一批小学毕业生,60年代初又有一批复员军人来所,虽经“八字”方针的调整,精减了人员,留下的部分比较优秀的复员军人,但是他们的文化水平大都是初中程度。为了提高这两批人员的文化素质,除了少数参加不同类型的技术学习班外,多数职工是白天工作,晚上学习。每天晚上下班后的7-9时,西大楼(李薰楼)和全所能容纳学员的场所都是“灯光明亮,读书朗朗”,各种类型的初中和高中文化补习班开课。西大楼的二楼图书馆,座无虚席,科技人员在翻阅国内外学术刊物,为提高知识、充实科研能力在奋发图强地读书,真是一派大好的学习风光。那时国家正处在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降低粮食定量(例如,我从31斤降到27斤),在吃不饱肚子的情况下,还顽强地学习与工作,这是何等的精神啊?金属所就像一座大学校、一座大熔炉,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人,为党和国家出了成果出了人才。
(四)为了培养骨干,党委书记高景之亲自带队去农村锻炼。60年代中期,全国开展“四清”运动。作为中共辽宁省委委员的高景之,抓住机遇,在省市委统一领导下,抽调金属所一大批骨干,下乡去沈阳五三公社黄泥坎大队搞“四清”。我记得有安维垣、龙期威、张胜天、陈存之、柯伟、周自谟、王连东等中层骨干。与此同时,在市委统一领导下,抽调张荣之、陶国良、阮鹤清、任桂玲等到科研系统搞“四清”。前者经过八个多月的时间,后者经过一年多时间,特别是去农村的科技人员,与农民“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生活艰苦的环境得到了锻炼和考验。党委书记高景之亲自带队下乡培养干部,说明她不仅在业务上培养,而且重视在政治上培养,为金属所带出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为金属所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三、首届团代会及其青年学术活动
(一)金属所团委书记的选定。金属所建立初期党员很少,新分配来的大学生多数是共青团员,团组织由团支部、团总支,发展到需成立团委,谁来当这个团委书记?党委书记高景之考虑了多年,从来所的大学生选?他们是国家分配来的有专业的科技人员,抽出做政治工作有些太可惜,从现有党政干部挑选?又没有合适人选。高景之是团的老干部,自然想到请辽宁团省委下派干部,但条件很难满足。一是要大学毕业的党员干部;二是有工业方面工作经历。第一条不可能,因为那年代干部队伍中大学生太少,团省委机关只有两名大学生,一是团省委副书记(主管文教),二是大学工作部部长。多是中小学老师和农村团县委一级干部。至于有工业方面实际经历的那时在团省委只有张一个,我虽不是大学生,但在东北局和辽宁省委机关文化补习学校补完了初、高中课,接近大专文化水平吧。我从基层上来,当过工人和厂技术员,又在东北团委、团市委和团省委机关工作多年,多次参加过团省委青工部和中共辽宁省委工业部组织的工作组,去过鞍钢、本钢、抚钢和辽宁一些大厂矿搞调查研究,写过不少调研报告,特别是曾在阜新市平安矿蹲点近半年,协助团委组织青年突击队,并总结团的工作经验,团省委以此为主要内容召开全省现场会,予以推广。由我执笔的《辽宁开展青年突击队》经验小册子,由辽宁出版社出版,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经过双方协商,最后选择我来所任团委书记。
(二)开展青年学术活动。我知道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很难适应到知识分子集中的单位任职,虽有不同意见,但在那个年代,只要是共产党员,是绝对服从组织安排的,刘少奇的“驯服工具”论,对党员的影响是很深的。我来所后积极熟悉全所和团的情况,虚心向老干部、老科学家、青年科技人员学习。那时,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伟大号召,我所团委也积极开展了这一活动,并出现了不少好人好事。记得一天,李薰所长和我都在看西大楼(李薰楼)一楼宣传板上登载的好人好事的报导。李所长对我说:“在科研单位怎样学雷锋?”我知道李所长常常说半句话,下面的意思要你去猜,当我请教李所长具体意见时,他已经离开走向别处了。在李薰所长的启发下,团委发动团支部广泛进行了讨论:“科研单位怎样学雷锋?”大家的共识是只做好人好事还不够,要把精力放在自己岗位上,学雷锋搞好科研,从而把全所团员青年学习雷锋活动引向正确轨道,推动了青年的学习与工作。我深入第一线,发现分析室、高温合金室和焊接室等团支部组织青年学术活动报告会,他们觉得开展这一活动,能推动青年的学习与工作,因为要作学术报告,必须重视实验数据,还要看书学习,使其有理论根据。这是在科研开展青年独立活动的好形式好方方法,开展青年学术活动的新鲜事物,得到了常委和团省委的肯定。
1961年初冬,团委在林土所三楼礼堂召开了“金属所首届青年学术报告会”,会上,团员宋启洪、王守芬等作了学术报告,党委书记高景之、共青团辽宁省委书记毕文庭都在大会上讲了话,充分肯定金属所团委开展青年学术报告会的经验,认为它是根据科研单位的特点,开展团的工作的有效形式和方法,一些老科学家也作了肯定。葛庭燧副所长还建议对优秀的学术报告予以适当的物资奖励。现在金属所举办的各种类型的学术报告会已经常化、常态化。但是,它的源头,应当说是60年代初期开始的,由我执笔的《金属所团委关于开展青年学术活动经验》,应邀在当年全国发行的《科学通报》予以刊载,还是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的,这也算是金属所团委早期的贡献吧。
(三)首届团代会。1962年1月29日,金属所首届团代会在西大楼(李薰楼)237教室隆重召开。团委的工作报告是由我执笔,通过征求基层团支部意见,又经过党委审查通过的。文革期间,被批判为“不要阶级斗争的大毒草”,我自认为不是,不能说是一篇水平很高的作品,但它是围绕“出成果出人才”战略,发挥青年先锋作用的好文章。团代会表扬了一批在“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中,在开展“青年学术报告”中,在日常工作中,涌现出的优秀共青团员和先进团部。周邦兴被授予“模范共青团员”光荣称号,周原是北京物理所,随院所调整来到金属所二室,他在科研工作中,踏踏实实,有“三严”精神,并取得一定成果,得到科学家和党委的肯定,后因工作需要,调出金属,现在是科学院院士。
(四)老一代的期望。金属所首届团代会上,最使人难忘的是党委书记高景之语重心长的重要讲话。我回忆,在大会开会前,她领着自己的女儿朱克难观看团代会会场,她指着鲜红的共青团团旗说,你知道团徽的含义吗?那“五星”是代表共产党,那“圆圈”代表共青团围绕共产党,听党的话,做党的有力助手,她转过身对我说,“全国解放前夕,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团代会,首次亮相的团旗是我和另外一名团干部高举着走向会场的。”这是多么自豪和光荣的事啊!
团代会上高景之的重要讲话,我回忆起来有以下内容,一是祝贺,祝贺金属所首届团代会召开,视贺团员代表。二是简要地讲解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用事实说明党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她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加入这个党的人是最光荣的,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应当具备条件输送到党内来,增加党的新鲜血液。三是讲了著名的“一·二九”学生运动。那时,她还是一个大学生,看到国家的危亡,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她联系到当时国家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处于困难时期,希望青年像当年青年一样,承担克服和战胜困难的重担,好好学习,好好工作,把中国建设强大起来。四是最重要的是对青年的期望。她说,金属所希望在于青年,她看着参加会议的周本濂、柯伟等代表说:“金属所的明天是你们的,二十年后你们将成为金属的栋梁”。是的,当年的团员代表,大多数成为金属所今天的骨干,有不少团员(周邦兴、周本濂、柯伟等)成为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在青年中有影响的人物,像庄育智先生曾是辽宁和沈阳市青联委员,孔庄平是全国青联委员。金属所团委在党委领导下,做了不少有益于团员、青年活动,发挥了党的助手作用。
四、李薰入党及其深远影响
(一)李薰所长是著名的金属物理科学家,是金属所的创建人,又是国内外知名人士。关于他的事迹和贡献金属所人人皆知,本文没有必要去重复。但是,著名科学家自然具备加入中国共产党条件?那时在党内外是有不同看法的,首先在我们党委会,就有不同观点。党委书记高景之认为,经过回国近十年的考查,基本上具备了入党条件,更重要的是李薰入党后其发挥作用会更大,多数委员则认为他是一位爱国的科学家,表现也很好,但是按党员标准要求还有一些距离。加之,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极左思潮影响下,特别是高举“三面红旗”的年代,凡是不利于这方面的言论,都被认为是政治觉悟不高的表现。大家都知道,李薰在国外多年,习惯言论自由,笑话和俏皮话特别多,作为群众,又是国外回来的,这没多大问题,可是作为共产党员那就不同了。所以,当时开过好几次党委会,都没有通过李薰入党,又经过大约一年多的时间,高亲自对李做思想工作;另一方面又做我们党委成员的工作,当时国家处在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李薰经得住困难的考验,在言行方面又有不少进步,于是党委一致通过了李薰同志的入党申请。李是“大人物”又是民主党派九三学社的成员,最后报请中共沈阳市委批准。市委政治很敏感,指示金属所党委要隆重地举行入党宣誓大会,借此更好地教育广大知识分子,而且市委要派领导同志参加会议。
(二)李薰入党宣誓大会。经过充分的准备,1961年12月13日下午二时,在金属所大礼堂隆地召开了李薰同志入党宣誓大会,大会邀请了兄弟科研单位的领导,还吸收了全所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参加,会议由党委书记高景之主持,雄壮的国际歌乐曲震憾了参加大会的每一位党员和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李薰在鲜红的党旗下宣誓入党后,在大家面前又讲了话、表了态,决心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献给人民。当年还没有入党的九三学社会员师昌绪代表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讲话,表示向李薰同志学习,接受党的考验,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三)市委领导的讲话。李薰入党宣誓大会各项议程完成后,党委书记高景之邀请特来参加大会的中共沈阳市委焦若愚书记讲话。我们基层党员很难听到高级领导的讲话,因此都非常认真地听讲。焦书记的讲话,首先肯定了金属所党委做了很有政治意义的好事,并对李薰入党表示热烈的祝贺。根据我的回忆,他重点讲了李薰入党的深远影响,他说,我们党的历史上有不少知识分子入党,可是在大革命失败后有的经不起考验而退党。现在,我们国家又遇到暂时困难,要求入党的人很少,而李薰同志恰恰在这个时候申请入党,说明他的政治觉悟很高,这是李薰同志由爱国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重要表现。他希望李薰同志戒骄戒躁,不断进步,为党和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市委书记的讲话,现在都过去半个世纪了,仍然记忆犹新,说明党委发展李薰同志入党,吸收新鲜血液,不仅是非常正确的,而且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深远影响。李薰入党,触动了不少要求入党的知识分子,最突出的是师昌绪同志。他50年代中期,冲破美国的阻力,从麻省理工学院回国,当时他完全可以到上海冶金所,但在党委书记高景之的争取下,来到生活比较艰苦的东北。他的专业和经历,主要从事冶金理论的研究,当李薰所长把自己兼任的冶炼化学研究室交给他时,他毅然服从组织安排,并带领青年赴鞍钢、大钢、抚钢等大钢厂,从事钢质量的研究工作,协助工厂解决了大量在生产过程中出现技术问题。当金属所科研方向转向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研制时,他带领高温合金室人员从与上钢、南京化肥厂合作研制无镍不锈钢,与抚钢合作研制808铁基高温合金,到独立创新研制成功铸造造空芯涡轮叶片,是师先生和他的团队为国家,特别是为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记得文革后期,落实干部政策,我去四室(高温合金)任指导员,与刚刚解放的师先生在一起共事,我们去哈尔滨飞机制造厂搞调研,发现仓库里积压了上千个涡轮盘坯,因有很多冶金缺陷而不敢用,师先生根据他十多年从事高温合金研究的经验,一个一个的检查坯盘,并与工厂一起制订科学的验收标准,从而解决了一大批合格坯盘,并举办了学术报告会,受到工厂领导和技术人员热烈欢迎。师先生就是这样重视实际,重视生产,无私地奉献。作为科学家,他不仅重视生产实践,而且注意理论提高,如关于M17合金铸造一级空芯叶片生产的铸造工艺和晶粒度验收标准的修订,使叶片合格率大大提高。在此基础上关于晶体粒度的研究论文,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关注,英国金属学会特此来函索取论文。对于师昌绪的实际考查和他的政治觉悟,我认为基本上具备了入党的条件,当向文革后新的金属所党委汇报师的工作和要求入党的申请后,得到党委的一致同意。1978年7月1日师昌绪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履行填写入党志愿书表中有一项党委与其个别谈话一栏,我荣幸受党委委托与其个别谈话。记得,那是在237教室谈话时,师拿出了一个新买的小笔记本,准备记我说话的内容,一个普通党委成员与新入党的科学家正式谈话,好像双方都有一些小小的紧张。我说,不必记我的谈话。我祝贺师经过多年的努力和考察,终于光荣地加入了党,希望入党后严格按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为党为国家为科技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事实证明,金属所党委重视在高级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工作,是对党的一大贡献。张沛霖、庄育智、张名大、李薰、师昌绪、郭何信、葛庭燧等老科学家的入党,为我们党增添了新鲜血液,为金属所和国家发挥了比一般党员更大的作用,对他们的优秀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要向他们学习,我们每个科学工作者都要向他们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张荣之(离退休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