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壮麒,材料学家,男, 1929年8月31日生于上海, 中共党员, 1952年沪江大学化学系毕业。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中国材料进展》顾问委员,《JMST》、《机械工程材料》、《材料工程》和《自然科学进展》编委,东北大学和沈阳大学名誉教授,哈工大、西工大、沈阳工业大学等兼职教授。历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高温合金与特种铸造研究室主任,快速凝固与非平衡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金属学会高温合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JMST》主编等职。
胡壮麒院士长期从事高温合金和亚稳材料的研制及其它新材料和新工艺的研究,主要研究非平衡凝固和在约束条件的定向凝固和快速凝固, 通过控制凝固过程,研究溶质的非平衡再分配和相析出规律, 研究快速凝固的热流, 溶质捕获等基本问题,发展一系列性能优异的新材料, 包括高温合金、定向结晶和单晶合金、金属间化合物和亚稳材料。获得多项研究成果及奖励。其中“发动机配套的多孔气冷铸造一级涡轮叶片的研制与推广”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增压器转子叶轮”获中科院优秀奖;“超声气体雾化微晶金属粉末工艺”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纳米金属材料形成、微观结构与性能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发动机一级涡轮叶片K17G铸造镍基合金”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燃气发生器DZ38G合金定向结晶涡轮叶片及防护涂层”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缺口前端双氢峰发现及型变氢迁移和微区氢扩散的新发现”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三等奖;“铸锭法铝锂-I合金研制”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单晶镍基高温合金非平衡凝固行为的研究”获国家教委三等奖;“超声气体雾化研制MCrAlY合金系列粉末” 和“贮氢材料的表面改性与超高压高纯氢压缩装置”分别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机械合金化过程中非晶态与纳米晶形成及结构研究” 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急冷合金催化材料”获辽宁省科技发明二等奖;“电磁凝固成形的规律与理论”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二等奖。获授权专利50余项。
胡壮麒院士曾参与创建和领导了快速凝固与非平衡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1997年被国家评为优秀实验室,为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胡壮麒院士曾于1959年被评为辽宁省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85年被沈阳分院评为优秀研究生导师;1987年被评为辽宁省劳动模范;1988年被评为辽宁省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和辽宁省优秀专家, 享有政府特殊津贴,国家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授予他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奖章和证书;被评为1999-2000年度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优秀研究生导师; 2000年、2002年、2004年分别被授予沈阳市荣誉优秀专家和辽宁省优秀专家;2002年获中国科学院宝洁优秀研究生导师奖;2003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4年被中国金属学会高温合金学术委员会授予杰出贡献奖。
胡壮麒院士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培养,经常鼓励学生要有信心、创新、决心及奉献和合作精神,他对待学生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启发胜于责备。他先后培养了硕士生24名, 博士生125名, 博士后23名。其中2名博士获院长奖学金特别奖,1名获中科院优秀青年科学家奖,2名分别获1999、2001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1名评为首届中科院优秀博士后。胡壮麒院士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代表性著作有《凝固技术》、《亚稳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半固态加工理论与技术》、《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电炉氧气炼钢的试验研究》、《表面改性与合金化(激光束、离子束、电子束技术)》、《合金设计的电子理论》等著译作13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