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追思 返回专题首页
师先生,我们永远想念您
2014-12-05  |   金属所研究生部 刘敏        【 】【打印】【关闭

  20141110早晨730左右接到谭所长的电话,得知20分钟前先生已离我们而去,虽然几天前就知道先生的身体状况不好,已有心理准备,但仍然愣了好一阵儿没回过神来,我们十分敬爱的那位和蔼可亲的长者就这样走了?

  第二天所里在北区报告厅设立了吊唁堂,那几天总会不知不觉地走向那里,是想去看看鲜花是否仍然盛开,挽联是否摆放端正?还是看看志愿服务的研究生是否到位?其实这些都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轮不上我操心的。就是想再去看看先生,也同前去吊唁的同事、同学聊聊和先生在一起的往事,似乎这样才能释放一下心头压抑的悲痛。

  回想起来,与先生的第一次见面大概是1992年春天,先生回来参加成会明的博士毕业论文答辩,感觉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原来如此平易近人,就像自家的老人一样。1995年我从研究室到研究生部工作后,因为工作关系和先生接触的机会就比较多了。早在八十年代初先生就倡导培养青年人才、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曾在“研究所要十分重视研究生的培养”一文中指出:研究所招收研究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也符合加速造就高级科技人才的教育方针。先生是我所早期少有的几位博导之一,在金属物理、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腐蚀与防护、材料物理四个专业共招收培养了研究生101名,其中博士生57名、硕士生44名。

先生在金属所1982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

  先生自1981-2005年担任金属所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2005-2008年担任学位评定委员会名誉主席。每当先生回所只要有时间就会去研究生部坐一坐。每次见面先生都会问我:小刘,我们所现在有多少学生了?工作中有什么困难吗?最近有没有获什么奖啊?特别是在2011年前中科院参加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期间,先生总会问到金属所当年是否有学生入选全国优博论文。

师先生为金属所2008年毕业研究生授予学位

20089月师先生与金属所研究生交谈

  工作中我几乎每年都会联系先生并寻求指导,不管是出席每年的开学典礼、学位仪式还是给学生做专题报告,先生都是爽快地应允。先生最后一次为我所研究生做报告是201092的开学典礼上,先生报告题目是: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发展历程与学风,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形象的文化传统和学风道德教育课。20093月,他还同我们一起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汇报工作,让研究生院的领导都感动不已。先生常说的一句话是,只要有利于工作,我能做的尽管找我。

20109月师先生金属所研究生开学典礼上做专题报告

  2007年在卢柯所长的倡议下,为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研究生部负责组织开设“材料研究经典案例”系列讲座,当时研究生部在征求了所内部分老师的意见后,列出了一份讲座内容和讲座人目录。后来我发给了先生,一是想听听先生的意见,二是希望先生能为讲座开个头。先生年事已高且工作繁忙,我心里有些顾虑,因这次讲座不同于以前的专题报告,是个命题作文,需要分析凝炼大量的文献资料,真不忍再给先生增加过多的工作负荷。但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先生不仅从材料学科的发展历程、发展趋势出发完善了讲座目录,还提出从兄弟单位邀请专家讲授金属所欠缺的方向,推荐并联系了化学所的院士讲授“导电高分子材料及有机光伏转换材料的发展与展望。同时先生身体力行,于2008718回所亲自讲授第一讲“材料发展与人类进步”。当时先生已逾九十,一讲就是两个半小时,郭可信楼310报告厅座无虚席,吸引职工和学生的不仅是先生的精彩讲座,更是先生的光辉人格。

20087月师先生在金属所讲授“材料发封面展与人类进步”

  后来高等教育出版社得知我所开设这一系列讲座后,希望将讲座内容编辑出版,我们就在先生报告的录音基础上请范桂兰和孙崇儒老师整理成文字,先生又逐字修改并校对成文。20148《材料科学研究中的经典案例》第一卷正式出版,先生讲授撰写的“材料发展与人类进步”列第一章,遗憾的是此时先生已无法阅读这本凝聚着他老人家心血的书了。

《材料科学研究中的经典案例》

  2009年我所与中国科大合作开办材料科技英才班,按中科院要求,全院11个科技英才班均按各领域的知名科学家冠名。经所务会研究建议将材料英才班冠名为“师昌绪材料科技英才班”,由研究生部联系并征求先生的意见。我本想先和先生秘书沟通一下,再看是否需要准备一份书面的文件呈送先生签署意见,或去北京面见先生汇报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再定。没想到第二天就接到秘书电话告知先生爽快地答应了,而且还说只要你们认为冠名有利于工作我就没意见。

  2011923有幸陪同先生访问了中国科大,作为英才班的冠名者,先生应邀到科大作了题为“在人生道路上”的报告,300余名师生出席了报告会。报告会后,先生与师昌绪材料科技英才班的同学和老师代表进行了座谈,他从材料学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谈起,鼓励同学们要热爱专业、学好本领,针对国家需要,发展能真正用得上的新材料师先生还向英才班的师生赠送了自传《在人生道路上》一书,并在封面上欣然题词:“祝愿材料英才班同学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与能力,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先生是这批11个科技英才班中唯一和同学见过面的冠名科学家,在科大师生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20119月师先生在中国科技大学做报告

20119月师先生为“师昌绪材料科技英才班”师生在其自传封面上题词

  200472,先生捐出“光华奖”奖金50万元作为基金在金属所设立了“师昌绪奖学金”,奖励优秀的在学研究生。至今已奖励近400名研究生。先生爱国奉献、高风亮节、教书育人的高尚品格是我人生的楷模,也是我所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宝贵财富。先生,请您放心,您开创和关心的事业,有一批批金属所职工、研究生的接力和传承,一定不负您的厚望,相信金属所的明天、中国材料事业的明天会更好。

20047月师先生捐赠师昌绪奖学金

  多年来除了工作中得到先生的指导和鞭策外,我和我的家人在生活中也时常得到先生的关爱。有时见面先生会说,小刘,你最近好像瘦了,是不是太累了,要注意身体啊。先生很喜欢孩子,也很关心他们的成长,见面了还会经常问到我女儿的近况。去年11月成会明去看望先生,说到女儿已上大学,先生很高兴,拿出他的自传,并欣然在扉页上题词。当女儿得知师爷爷去世的噩耗后,第一时间在微信上与朋友分享了爷爷的题词以表哀悼。

201311月师先生为刘敏女儿在其自传上题词  

先生、郭老师和成会明、刘敏

  2013年先生因病住院后,几次去北京出差,本想去看看先生,但都因他身体状况不佳而不准许探望。记得先生曾说到他做红烧肉的水平很高,还邀请我去家里吃他做的红烧肉呢。未曾想这竟成了我的终身遗憾。

  先生,您一直操心着国家的科技事业、金属所的未来发展,有忙不完的工作。您心里永远装着同事、朋友和学生,却唯独没有您自己。您太累了,您需要歇歇了,请安息吧。

  先生,我们永远想念您!

 

文档附件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版权所有 辽ICP备05005387号

地址: 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72号 邮编: 110016 联系人邮箱: office@imr.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