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追思 返回专题首页
难忘师昌绪先生的帮助和培养
2014-12-12  |   金属所 李诗卓        【 】【打印】【关闭

  我是1956年何怡贞先生指引下在中科院北魏胡同招待所第一次见到师昌绪先生的。1978年李薰所长调任中科院副院长,师昌绪先生任我所副所长后,才开始与他有较多的接触。

  1973年我从黑山插队回所后,仍然从事等离子喷涂工作,通过对鞍本钢的炼钢炼铁中用的氧枪头和渣口施加耐高温、抗冲蚀陶瓷涂层,提高了它们的寿命,使我开始注意材料耐磨性问题。改革开放后,国外的信息不断传来。两位美籍华裔教授(周以苍和魏伯英)来所访问,言及中科院从事材料科学研究的人大多,不甚了解和从事与摩擦学有关的研究,并很少关心摩擦磨损和耐磨性在材料科学中的地位。庄育智先生访欧回国后向研究人员介绍了国外摩擦学研究的新近况和成果,并带回一本有关摩擦学系统工程的专著。新鲜知识和诱人的发展前景激励我对材料磨损问题的关注。我决心借热喷涂耐磨涂层的工作基础作为开展材料磨损研究的起点,与此同时开始收集和阅读国内外与材料磨损有的资料。19825月斯重遥副所长通知我,经所领导研究只要外语考试合格,即派我去参加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提供的资助,到国外作为期半年的技术培训或学习考察,回所后开展我所材料磨损的研究。在确定赴美后安排培训和考察计划时,师昌绪先生为我联系到他攻读硕士学位的圣母大学,了解和参加该校从事材料磨损机理的研究。他还建议我到具有国际影响的两个公司(Climax Molybdenum Co. Cabot Corp.)去进修。我确定赴美学习的日期与1983年国际材料磨损会议召开时间正好相衔接,故决定先赴华盛顿参加会议后,再开始执行参观与进修的安排。我赴美时带去一封师昌绪先生给美国Ohio州立大学D.A. Rigney教授的信,邀请他组织几位从事材料磨损研究有成就的学者来我所举办中美双边的材料磨损研讨会。由于我的进修期未满,虽然未回所参加这次会议,但我利用师先生给定的安排,走访和参观了D. A. Rigney研究组和著名的Battelle研究所、Cabot Corp.耐磨材料研究部,了解它们评价司太立合金等材料的耐磨性的设备和方法。师先生还让我访问和参观Michigan大学KLudma教授的实验室,更主要的是去Climax 钼公司学习有关磨粒磨损的各种试验方法和数据处理与储存。在两个月的实际操作中,我充分了解到该公司在开发著名的耐磨铸铁的研究工作和推广应用的成功经验。如果没有师先生的精心安排,很难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些访问计划。

  1984年金属所建立了材料摩擦磨损研究室,我被师先生聘任为该室的主任。开始招收材料磨损、腐蚀与防护专业的研究生,他们的学位论文题目都出自获准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应用基础研究,我还为他们编写和讲授材料磨损与耐磨性课程。摩擦磨损室成立以来,选定特殊工况下磨损为主攻方向,直至二十世纪末退休对该课题组做了大量工作,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近80篇论文。我所材料磨损研究室取得的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已在国内有较大的影响,研究成果也在实际应用中达到增产节约目的,为此得到所分院科学院及国家级的表奖。现已将在金属腐蚀磨损取得的结果编写成专著并由师先生为该书写序言出版和发行。在我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组织编写材料磨损丛书中,我承担撰写和统稿冲蚀和微动磨损。我牢记师先生将金属所办成国内有影响和地位的磨损研究单位的计划,早就利用访美期间收集文献,写完该书中冲蚀部分。这是国内第一本出版、发行材料冲蚀和微动磨损的书师先生对材料磨损研究的重视和安排充分体现了他关心全所科研涉及的学科领域和科研课题的布局,并继承和发展了李薰所长将金属所保持国内领先地位设想的结果。

  另一项中美合作项目也是在师先生的帮助和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这缘于1983M. B. Peterson教授来沈阳参加中美材料磨损研讨会,对我所合金冶炼工艺和组织结构的研究有很好印象。M. B. Peterson教授曾是美国国会组织调研是否对陶瓷发动机大力投资的十人小组成员之一和参与美国第一批航空喷气发动机润滑问题的参与人。他写信给师昌绪先生,希望与我所合作开展合金自生氧化膜高温润滑行为的研究。他已在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NSF)获准该项目国际合作研究的资助。我也在师先生的支持和鼓励下以“高温自润滑合金机理研究”项目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的支持。1987年夏我们正式得到美国瑞生纳理工学院(RPI)的邀请,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该校机械与航空工程系参加合作研究。我曾三次赴美方实验室开展较长期的工作,对方也三次短期来我所摩擦磨损研究室共同商讨和安排下一步的实验方案。在Peterson先生的建议下,我们还接受美国Argonne Lab.的分课题,对现有高温合金进行改性以减小环境温度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为了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和阔大工作范围,我在接受航天部委托和帮助下,1990年后承担研制观测地面卫星姿轨控推力器用加热器。经过7年的努力,产品满足了用户要求,师先生为这一项目取得成功给予鼓励并主持了成果鉴定会。这些关心和帮助也是我难以忘怀的。

 

文档附件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版权所有 辽ICP备05005387号

地址: 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72号 邮编: 110016 联系人邮箱: office@imr.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