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流金岁月 | 回到首页 |
流金岁月 |
2023-05-23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
1950 中科院院长郭沫若写信给在英国的著名金属物理学家李薰,请他回国筹建冶金研究所。李薰邀请当时在英国的张沛霖、柯俊、张作梅、方柄,讨论和草拟建所方案,并约定回国先后顺序。 1951 李薰由英国回到北京,负责筹备冶金研究所。同年,冶金研究所筹备处改称为金属研究所筹备处。 1951 中央文委批复科学院,同意任命李薰为金属所筹备处主任。为配合当时国家钢铁工业恢复生产的需要,中科院决定金属所筹备处由北京迁至沈阳,借用东北工学院房屋办公和住宿,同时实验大楼开始动工。 1952 金属所筹备处建立行政机构,成立秘书室,下辖秘书、人事、 计划、器材、总务、会计六个科及图书馆。 1952 经中科院批准,金属所筹备处建立研究机构,成立冶铸化学研究室、金属物理研究室、金属加工研究室。 1952 金属所实验大楼和附属工厂修建完成。 1953 建立金属研究所,主要为钢铁冶金工业服务。 1955 葛庭燧当选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委员,李薰当选技术科学部委员。 1955 金属所第一届学术委员会成立。由王应梧、丘玉池、李薰、吴自良、何怡贞、佟明达、邵象华、高景之、孙德和、张作梅、张沛霖、张绶庆、杨尚灼、葛庭燧、叶渚沛、靳树梁等16人组成,李薰任主任。 1956 由中国金属学会主办,依托金属研究所的《金属学报》创刊,李薰任主编,郭沫若院长为《金属学报》题写了创刊词。 1957 中科院为鼓励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第一次对重大科研成果进行评定和奖励,颁发1956年度科学奖金(自然科学部分)共34项,其中金属所葛庭燧的“金属中的内耗与金属的力学性质的研究”获二等奖,李薰的“金属中的氢”获三等奖。 1957 开展新材料、新技术和测试方法的研究 开辟高温合金、难熔金属、金属陶瓷等研究领域。 1958 金属学院正式开学。 1959 金属所召开首届党员代表大会,成立党委。 1962 金属所召开首届团员代表大会,选举第一届所团委。 1963 成立第二届所学术委员会。李薰任主任,张沛霖、葛庭燧任副主任。委员有:龙期威、庄育智、师昌绪、吴自良、吴鼎铭、何怡贞、苟清泉、陆达、郭可信、邹元曦、槽子让、张名大、张沛霖、高景之、靳树梁、斯重遥、葛庭燧、钱临照、谭丙煜。 1963 金属所举行庆祝建所十周年大会,李薰在大会上做《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建所以来的研究工作》报告,高景之做《检阅我们的科技队伍和培养工作》报告。中科院副院长裴丽生、中共辽宁省委书记处书记胡亦民前来祝贺。 1964 国家颁发创造发明奖。金属所的等离子切割机(同时获全国工业新产品三等奖)和炼钢平炉炉顶用镁铝砖均获奖。在全国工业新产品奖中,金属所的耐磨一号快速堆焊焊条、铬锰氮无镍不锈钢均获二等奖,还有三项获三等奖。 1966 中共沈阳市委派工作队进驻金属所,文化大革命开始。 1967 金属所划归国防科委16院领导,代号为03单位922部。 1970 冶金工业部[70] 冶研字第121号文件指示,金属所即日起归冶金部领导,并改名为“沈阳金属研究所”。 1978 冶金工业部、中科院联合通知,将金属所重新划归中科院。 1978 全国科学大会召开。李薰为辽宁省出席全国科学大会代表团副团长,并参加大会主席团。金属所有32项科技成果在大会上获奖。 1978 金属所召开第四次工会会员大会,恢复所工会组织。金属所有2项成果被列为中科院1978 重要科技成果。在中科院的科学大会上,金属所有3项成果获奖。 1978 恢复招考研究生工作,金属所招收研究生10名。 1979 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通知,经中央批准,李薰任沈阳分院院长、党组副书记。 1979 沈阳分院党组批复,同意成立金属所纪律检查委员会筹备组。 1979 国家的重大技术改进奖中,金属所参与研制的发动机电渣熔铸涡轮盘、电渣熔铸工艺及电渣熔铸直接成型技术这3项成果获一等奖,还有2项获二等奖。 1980 中科院通知,李薰任金属所名誉所长,免去其所长职务;师昌绪任所长,王景唐任副所长。 1980 金属所成立第三届学术委员会,李薰任主任,葛庭燧、师昌绪、郭可信任副主任,并恢复“十年动乱”中断的学术委员会工作。 1980 在中科院科技成果奖中,金属所的消除12CrNi3MoV 耐压钢中白点新工艺研究和大型电子管栅极用热解石墨材料获一等奖;还有7项获二等奖。金属所获上海市和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各1项。 1980 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为主要学科发展方向。 1981 国务院批准郭可信、师昌绪、庄育智增选为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委员。 1981 中科院召开第四次学部委员会大会,李薰当选中科院副院长。 1981 金属所成立第一届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师昌绪,副主席:庄育智,委员:刘民治、李薰、李铁藩、何怡贞、周本濂、徐曾基、郭可信、张名大、斯重遥。 1982 成立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 1982 中科院技术科学部批复,同意金属所重新组成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师昌绪任主席,庄育智任副主席。 1982 在全国自然科学奖中,金属所获三等奖3项:晶体精细结构的电子衍射与电子显微象的研究、铁锰铝奥氏体钢的研究、位错内耗与范性形变机理的研究。 1983 金属所第四次学术委员会成立,学委会主任师昌绪、副主任胡壮麒、周本濂。 1983 金属所名誉所长、中科院学部委员、中科院副院长兼技术科学部主任,沈阳分院前院长、著名金属物理学家李薰在昆明逝世。 1983 金属所主办的《能源材料通讯》创刊。 1983 金属所举行建所30年庆祝活动。国家科委武衡顾问、中科院顾以健秘书长来所祝贺。师昌绪所长在会上做建所三十周年汇报。 1983 在中科院科技成果奖中,金属所的JN-1型自动真空倒扭摆、高强度钢定型转产、燃油锅炉改烧油煤混合燃料中试(包括泵、喷咀、簧片等耐磨材料)获一等奖,还有6项获二等奖。 1984 中国金属学会通知,师昌绪任《金属学报》主编,谭丙煜任副主编。 1984 金属所研制成功热解氮化硼,在北京通过鉴定。该材料填补了我国材料研究中的一项空白。 1984 金属所所长师昌绪院士调任中科院第一技术科学部主任。 1984 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复函,同意金属所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由14人组成,师昌绪任主席,庄育智、斯重遥任副主席。 1984 在国家发明奖中,金属所与上海冶金研究所共同研究的膜的制造技术获一等奖,还有1项获三等奖,1项获四等奖。 1985 《科学报》报导:由金属所、北京科仪厂和沈阳科仪厂共同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场离子显微镜─原子探针最近在沈阳建成。用该仪器已成功地拍摄到中国第一张能直接分辨单个原子的钨晶体的场离子象照片,从而把中国的金属材料微结构研究工作提高到原子级水平。 1985 金属所成立第三届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师昌绪,副主席:庄育智、斯重遥。 1985 “特种燃料元件生产流程的研究”及“特种燃料元件组件及焊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85 钼合金蒙皮及铌天线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1985 矿山用潜孔钻机及钻具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1985 铸造空心涡轮叶片的研制和推广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1985-1993 成立中科院固体原子像开放实验室及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疲劳与断裂、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金属腐蚀与防护。 1986 沈阳分院党组批复同意金属所党委由徐曾基、李依依、吴平森、管恒荣、张荣之、董文华6人组成,徐曾基任党委书记,李依依任党委副书记。 1986 在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中, 金属所的微量元素在高温合金凝固过程中的行为、抗氢压力容器及高压高纯热充氢装置、三轴稳定天文卫星姿态控制用50克推力器及肼分解催化剂3项成果,均获一等奖, 还有9 项获二等奖,11项获三等奖。 1987 中科院任命师昌绪为金属所名誉所长。 1987 中科院批准在金属所设立“中国科学院国际材料物理中心”。 1987 《金属所报》(试刊)第一期出版。 1987 国家科委批准创办《金属学报》(英文版)。 1987 在国家自然科学奖中,金属所的五次对称及Ti-Ni准晶相的发现与研究获一等奖,另获三等奖、四等奖各1项。在国家科技进步奖中, 抗氢压力容器用钢获二等奖,还有3项获三等奖。 1987 金属所提出“一主两翼”的办所模式。以承担国家公关任务为主体,面向主战场,以基础研究高技术跟踪为一翼,一科技开发为另一翼。 1988 金属所编辑出版的《金属学报》(英文版)正式创刊。 1988 在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中,金属所的高强度深冲汽车薄钢板研究,铸钴合金、高碳铬不锈钢泵阀材料,超声气体雾化微晶金属粉末技术和装置,这3项成果获一等奖;有4项获二等奖,3项获三等奖。 1989 中科院通知, 金属所材料疲劳断裂与失效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国家计委批准,开始运行,并对外开放。 1989 金属所第五届学术委员会成立。师昌绪、斯重遥、夏非、龙期威为学术委员会顾问;胡壮麒为学术委员会主任,周本濂、乔桂文为副主任。 1989 中科院颁发首批研究生院长奖学金。金属所研究生卢柯获特别奖,陈怀宁、杨柯获优秀奖。 1989 金属所第四届学位评定委员会成立,师昌绪任主席,周本濂、胡壮麒任副主席。 1989 金属所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四等奖1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四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高碳铬不锈钢、铸钴合金泵阀研制和超声气体雾化急冷金属粉末技术与装置);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阶段成果奖3项;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石油部二等奖1项;铁道部三等奖1项。 1990 由中科院学部委员邵象华、柯俊、庄育智等11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金属所“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实验室”进行了评审,认为该实验室可以“边建设、边开放”,积累和创造开放的经验。 1990 金属所召开第七次党员代表大会,改选党委。董文华任金属所党委书记兼纪委书记,管恒荣任金属所党委副书记。 1990 中国科学院对青年科技人才实行特聘制,金属所破格提拔卢柯、杨柯2名年轻博士为副研究员,25岁的卢柯为全国最年轻的高级科技人员。 1990 金属所研制的六升超高强度钢高压气瓶获国家金箭奖。 1990 在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中,抗氢脆高强度钢,化学气相渗(CVI)工艺研究,发动机用GH35A合金,10吨/时、35吨/时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研究与开发4项成果,获一等奖,还有1项获二等奖,4项获三等奖。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中,金属所有1项获二等奖,4项获三等奖。 1991 化学气相(CVD)工艺及制备新材料、抗氢脆钢两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钠米材料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另有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1992 王景唐、叶恒强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 1992 中科院学部委员王景唐因病逝世,终年63岁。 1992 热塑剪切带(与力学所合作)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GH984合金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另有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1993 金属所建所四十周年庆祝会,中科院副院长严义埙、师昌绪等八名学部委员及国家有关部委、省直机关、沈阳分院、兄弟院所的领导及国内外国内外来宾近200人参加庆祝活动。李依依所长作报告,会间举行学术报告会,李薰奖颁奖仪式。 1993 金属所举行首届硕士、博士戴学位帽授予学位证书仪式。 1993 李依依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3 热剪切带(与力学所合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急冷非平衡合金获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工程用复合材料、磷酸料浆泵用合金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另有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项、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冶金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四等奖1 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辽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沈阳振兴杯奖1项。 1994 金属所第八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选举董文华、李依依等7人为党委委员,董文华、刘广新等5人为纪委委员。 1994 PTC元器件研制与开发获中科院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异步电动机研制获机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另有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化工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监督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1995-1996 成立高性能均质合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金属腐蚀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995 师昌绪、郭可信获首届何梁何利基金奖。 1995 第五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组成。主席:师昌绪,副主席李依依、叶恒强,共有14名委员。 1995 胡壮麒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6 叶恒强院士获何梁何利科学与进步奖。 1997 周本濂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8 金属所成立第六届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师昌绪, 副主任:李依依、杨柯 1998 中国共产党金属研究所第九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选出第九届党委委员和纪委委员。 1999 两所整合,进入知识创新工程。 1999 卢柯研究员获何梁何利基金奖。 1999 闻立时研究员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9 举行首届“李薰奖学金”颁发仪式(此奖项由金属所设立,在南京理工大学首次颁奖)。 2000 周本濂院士病逝世,终年69岁。 2001 成立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 2001 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成立庆典。国家科技部领导吴忠泽,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辽宁省副省长、沈阳市市长陈政高、辽宁省夏德仁副省长共同为实验室揭牌。 2001 新一届领导班子产生。卢柯博士任金属所所长,臧启山、成会明、韩恩厚、杨锐任副所长。 2001 张沛霖先生荣获首届“李薰成就奖”. 2002 成立沈阳先进材料研究发展中心。 2003 金属所建所五十周年纪念日,全所举行了艺术性标识揭幕仪式、工艺大楼奠基典礼和“金属所五十年”所史知识竞赛等一系列庆祝活动。 2003 我所隆重举行2003年度学位授予仪式暨毕业典礼、师昌绪奖学金颁奖仪式。 2003 新落成的研究生餐厅正式投入使用。 2003 管理部门调整,设立办公室、科技处、人事处、综合管理处、产业发展处、财务中心,并招聘管理部门处长。 2003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结束,卢柯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3 召开中国共产党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第十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党委会和纪委会。 2004 低碳铁素体/珠光体钢的超细晶强韧化与控制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04 我所首次录取1名外国留学生。 2005 材料与我们的生活----“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公众科学日”活动在金属所举行。 2005 金属所职工住房调整第一阶段结束,全所职工住房条件实现根本性改善。 2006 “单壁和双壁碳纳米管的制备和研究”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6 卢柯院士出任美国《科学》(《Science》)周刊评审编辑。这是首位出任《科学》周刊评审编辑的中国科学家,它标志着我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界重要岗位中占有一席之地。 2006 我所首次实行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抽查。 2006 柯伟院士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7 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自主开展、各单位自愿参与的2006年第二轮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结果揭晓,我所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72个参评单位中仅次于清华大学排名第二位。 2007 我所接到了航天动力研究所发来的贺信和赠送的锦旗,感谢我所研制的大口径薄壁无缝不锈钢系列管材为“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做出的贡献。 2008 我所设立以著名材料科学家葛庭燧先生名字冠名的“葛庭燧奖研金”,其宗旨是:为国内外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优秀青年人才提供在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开展高水平研究工作的平台以及宽松的学术环境,培养未来的学术带头人。 2008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中科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白春礼院士和辽宁省委书记张文岳、省长陈政高的陪同下到我所视察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总书记对金属所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提出了殷切希望。 2008 中共中央组织部在北京召开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等领导向我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等首批20家入选“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的单位授牌。 2010 师昌绪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0 我国著名材料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闻立时同志,应邀在深圳讲学时突发脑溢血,经救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74岁。 2010 中科院金属所青年职工俱乐部成立。 2010 成会明荣获2010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1 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师昌绪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向师昌绪院士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热情握手,表示祝贺。 2012 金属所设立辅导员班主任岗位,加强研究生班级管理。 2012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2012年度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金属所有3项成果分别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自然科学二等奖。其中,由韩恩厚、王俭秋、柯伟、张波等人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管道分公司管道科技研究中心共同完成的“油气管道的腐蚀损伤评价及维修技术”获得2012年度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由杨柯、单以银、严伟、任伊宾、王威等人共同完成的“新型钢铁材料的设计、制备和性能研究”获得2012年度辽宁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由杨院生、胡壮麒和上海宝钢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共同完成的“钢的亚快速凝固组织、性能与控制机理”获得2012年度辽宁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3 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金属所李殿中、李依依等人承担的“大型合金钢锭及铸锻件缺陷与组织控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3 金属所设立“师昌绪青年科技人才基金”,颁布基金章程、实施细则等。 2013 成会明研究员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3 金属所建所60周年庆祝大会在金属所文化路园区学术报告厅举行。沈阳分院党组书记、副院长马思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所友应邀出席了庆祝活动。金属所所长杨锐,党委书记、副所长王忠明,副所长张哲峰,叶恒强院士,李依依院士,柯伟院士,卢柯院士,及在职职工、离退休职工和研究生代表约300人参加了庆祝大会。大会由王忠明书记主持。张哲峰副所长宣读了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同志和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同志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60年》一书作的序。金属所所长杨锐、沈阳分院党组书记马思、所友代表中科院固体物理所孔庆平研究员、老科学家代表柯伟院士、中年科技人员代表张志东研究员、青年科技人员代表张伟红副研究员、研究生代表王晓欣同学在会上发言。 2013 卢柯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第一批杰出人才。 2013 成立中国科学院高温结构材料国防重点实验室。 2013 举办首届“师昌绪青年科技人才基金”报告会。 2014 实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 2014 成会明院士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千万工程领军人才。 2014 科技部公布人才计划入选名单,金属所成功入选“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2014 “郭可信楼”命名仪式在金属所研究生教育大厦举行。 2014 金属所名誉所长,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邀顾问、原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师昌绪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京不幸逝世,享年96岁。 2014 成立中国科学院核用材料与安全评价重点实验室。 2014 所控股公司沈阳中科三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登陆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北京证券交易所)。 2015 “铜管高效短流程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15 职能和支撑部门设置调整为:所办公室(党委办公室)、综合规划处、基础科研处、专项任务处、院地合作处、人事处、财务处、后勤管理处、基建处、监察审计室、沈阳材料国家实验室建设办公室、研究生部、学报信息部、分析测试部。 2015 金属所成立所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归口管理部门为院地合作处、后勤管理处。 2015 在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国际评估中,金属研究所参评的三个领域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材料腐蚀与防护、纳米材料与功能材料均被评为国际领先的工作,研究所整体发展态势和管理等获得了很高评价。 2015 金属研究所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5 “先进动力系统用高温结构材料”“工程金属材料的结构纳米化科学与技术”两项重大突破入选院“十二五”重大科技成果及标志性进展,“核电材料机器安全性评估”一项重点培育方向被评为优秀,研究所科技评价被评为“亮点”工作。 2016 李依依荣获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技终身成就奖。 2016 金属所“一三五”规划被中科院评为“优秀规划”。 201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金属所学位评定分委会,李依依院士任分委会主任。 2016 举办首届“暑期科学之旅—家属科学营”活动。 2017 成立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 2017 “高质量石墨烯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基础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7 国家“WR计划”杰出人才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期间为卢柯院士等6位首批国家“WR计划”科学家工作室举行了揭牌仪式,并颁发了杰出人才入选证书。 2017 金属所轻质高强合金部件研制团队获“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突出贡献单位”荣誉称号,是科学院唯一获此荣誉的单位。 2018 “金属纳米结构材料”被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讲话上列举为重大科研产出。 2018 “超长寿命疲劳裂纹萌生机理与寿命预测”获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2完成单位)。 2018 “压水堆核电高温高压水环境材料损伤关键测试技术及成套装备与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18 卢柯研究员当选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2019 李依依院士获得辽宁省科技最高奖。 2019 我所研制的高温合金、钛合金、特殊钢、铝基复材、非晶、石墨等关键材料,在参加国庆70周年阅兵仪式的30多个型号武器装备上得到应用。 2019 成立师昌绪先进材料创新中心。 2019 成立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科研道德委员会。 2019 中国科学院依托金属研究所成立中国科学院腐蚀控制工程实验室。 2019 辽宁沈阳土壤大气环境材料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纳入科技部野外站新序列。 2020 成立材料腐蚀与防护中心。 2020 金属所购置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新园区,土地面积485亩,厂房面积38389平方米。 2020 成立辽宁省航发材料摩擦学重点实验室。 2020 完成“十三五”期间“一三五”规划总结验收工作,并取得良好成绩。其中,2项重大突破、2项重点培育方向被评为院优秀,“先进动力系统用高温结构材料”入选“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重大成果和标志性进展。 2021 “光催化材料的能带与微观结构调控”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21 成立辽宁省金属基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 2021 金属构筑成形方法(ZL201511027492.4)获得中国专利金奖。 2021 李殿中研究员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21 高性能均质合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纳入首批按新序列管理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2022 刘岗研究员获得科学探索奖。 2022 中科院规划局正式批复我所“十四五”发展规划。 2022 成立辽宁省材料环境腐蚀与评价重点实验室。 2022 举办首届“特别研究助理卓越奖”评审会。 |
文档附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