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加入收藏
首页   李薰年表   学术思想   纪念文集   留言板   视频资料   图片资料   联系我们
李薰年表 返回上一级页面
李薰年表
2013-10-30  |  供稿:            【 】【打印】【关闭

1913年11月20日

出生于湖南省邵阳县仁凤乡井头村(现邵东县野鸡坪乡西湖村)。祖父李增效系清末举人。父亲李本深,曾与蔡锷将军同窗六载,考中清优秀廪贡生,民国初年两任江西省安远、定南两地知县。生有四子,李薰行三,兄弟均学有所成。

1919年8月—1925年6月

在江西省南昌市省立第三小学读书。

1925年7月—1925年12月

举家由江西迁回湖南,辍学半年。

1926年1月—1926年6月

湖南省长沙市育才中学读书。

1926年7月—1927年5月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读书。

1927年6月—1927年12月

长沙“马日事变”,休学半年。

1928年1月—1930年1月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读书。

1930年1月—1932年6月

湖南省长沙市岳云高中读书。

1932年7月—1936年6月

湖南大学矿冶系读书。

1936年1月

在长沙与席玺玉女士结婚。

1936年8月—1937年7月

湖南省长沙楚怡工业专门学校教书兼地质矿产调查员。

1937年7月

参加湖南省公费留学考试,并一举中第。

1937年8月

被指定赴英国雪菲尔德大学读研究生。

1937年10月—1940年6月

英国雪菲尔德大学研究生。在冶金学院院长J.H.Adrew教授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

1938—1950年

在此期间,研究工作主要是有关合金钢的质量问题和钢的冷加工性能。在钢中的含氢的问题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亲手设计制作了一台测定氢在钢中溶解度的仪器,并用这台定氢仪发现了钢中氢的发裂现象,以令人信服的实验数据全面地解释了合金钢中发裂的发生机制,提出了解决方案和有关的工艺参数。从理论到实际解决了钢中白点(内部裂纹)问题的发生,在工业中得到了应用,为当时英国的军工合金钢工业做出了贡献。

1938年

获英国雪菲尔德大学的白朗顿(Brunfan)奖章和奖金。

1939—1949年

任英国矿冶学会会员。

1939—1951年

任中国学生会雪菲尔德分会会长。

1940—1951年

任英国钢铁学会会员。

1940年6月

获哲学博士(Ph.D)学位。

1940年6月

任冶金学院研究部研究员,并指导研究生进行研究工作。

1945年

任雪菲尔德大学冶金学院研究部负责人。

1945—1947年

任中国留英国工程学会会长。

1950年8月

在英国收到中国科学院计划局局长钱三强来信,邀请李薰回国。李薰当即回信表示愿意回国。

1950年9月

与涂长望在英国面谈回国事宜。

1950年11月1日

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致信正式邀请,委托李薰回国筹建金属研究所。李薰当即下定决心回国,并积极联络在英的中国留学生商讨回国筹建金属研究所事宜。

1950年12月

向雪菲尔德大学提出辞职。由于英国当局在护照问题上一再阻挠未能成行。

1951年3月

被授予冶金学博士(D.Met.)学位。该学位是雪菲尔德大学冶金学院的最高学位,从1923-1951年的28年中,李薰是得到该学位的第二人。

1951年6月底

以赴香港的名义离英,返回祖国。

1951年8月

回国,在北京筹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1951年12月

中央文委批复中国科学院,任命李薰为金属研究所筹备处主任。

1951年12月

金属研究所筹备处由北京迁至沈阳,借用东北工学院房屋办公和住宿。

1952年9月

夫人席玺玉和女儿李发荣从湖南长沙到沈阳团聚。

1953年4月

经政务院批准成立金属研究所。周恩来总理亲自签署任命李薰为金属研究所所长。

1952-1957年

除了对钢中氢和金属氧化进行研究外,在恢复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不遗余力地为兴建武汉钢铁厂和包头钢铁厂,协助改进东北各钢厂的钢质量,结合我国资源发展推广新钢种,发展新型耐火材料而工作,得到有关厂矿的赞扬。

1953年10月20日

当选沈阳市沈河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4年8月3日

当选沈阳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1月21日

当选沈阳市人民委员会委员。

1955年5月

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

1955年12月

金属研究所第一届学术委员会成立,任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1956年2月16日

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方面的科学家集中在北京编制国家十二年自然科学长远发展规划,李薰是冶金科学技术方面的召集人,并参加综合组的工作,规划出我国冶金事业发展蓝图。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后,又多次规划全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他均负责冶金学科。后出任国家科委冶金专业组和冶金新材料组的副组长,高温测试组和航空材料组组长,历时20余年。

1956年4月30日

中国金属学会成立。由中国金属学会编辑的《金属学报》创刊,任主编。

1956年6月10日

中国科学院学部大会第六次会议,当选为技术科学部常务委员。

1957年1月24日

中国科学院颁发1956年度自然科学奖,李薰的“金属中的氢”获三等奖。

1957年9月26日

中国科学院郭沫若院长签署聘书,聘任李薰为院章起草委员会委员。

1957年11月1日

随中国科学院代表团去莫斯科参加纪念苏联十月革命四十周年活动。同时,听取苏联科学院对国家十二年自然科学长远发展规划的意见,并谈判有关合作项目。

1957年

在与党委书记高景之的共同领导下,金属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从传统钢铁工业服务转身为国防服务,主要力量转向国防尖端所需要的新型材料方面。根据世界发展趋势,提出并安排对新型材料进行预研究,奠定了发展新型材料的基础,推动了国内这一领域的发展。根据当时国家的迫切需要,有效地组织科技人员大力发展我国国防所需尖端材料,在短时期内为我国“两弹一星”提供了关键材料和技术。

1958年9月

经上级批准金属学院成立,任金属学院院长。

1958年9月

为配合我国导弹、卫星的研制,在金属所组建了高温物理性能测试基础。这项工作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58年

与师昌绪决定在金属研究所开展铸造高温合金的研究,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仅晚于美国的第二个应用铸造涡轮叶片的国家。这项工作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58年12月8日

当选辽宁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8-1960年

领导完成第三机械工业部和第七工业机械部的某种喷管材料,第五机械工业部的某种合金钢,化学工业所需的无镍不锈钢,以及鞍钢为提高无缝钢管生产效率而采用的钼合金顶头等等,其工艺性能超过了当时的苏联,在工业部门推广应用。

1959年3月20日

当选辽宁省科协副主席。

1959年5月

向来金属研究所视察的朱德委员长、董必武副主席、林枫副委员长、康克清等汇报金属研究所的科研进展。

1961年3月

国家科委委托金属研究所在北京召开全国第一次高温测试基础专业会议。

1961年5月

任国家高温热物理性能测试专业小组组长。

1961年12月23日

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沈阳市委书记焦若愚出席入党宣誓大会。

1961—1964年

直接领导完成了金属核燃料元件的研制工作。这是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国防专项)特等奖的覆盖项。

1962年5月

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聘为科学技术委员会特邀委员。

1963年8月

接受第二机械工业部委托,领导研制核潜艇动力堆元件,以后研制完成的成果用于核潜艇,获得成功。

1963年9月

中国金属学会在青岛举行1993年年会暨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当选为金属学会副理事长。

1964年8月

在包头617厂参观时,为该厂生产的产品护轮中发生内部裂纹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使该厂承担的这项援外任务如期完成。事后,第五机械工业部专函致谢。

1964年11月10日

经全国科协党组提名,任中国金属学会党的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学报工作。

1966年8月

“文化大革命”开始,在此期间受到严重冲击。

1969年9月

沈阳市革命委员会批复:李薰任金属研究所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1969年9月

赴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周年国庆观礼。

1969—1973年

直接领导完成了第一颗返回型卫星关键部件的研制任务,对发展我国高温宇航材料做出了重要贡献。该工作是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国防专项)特等奖的覆盖项。

1971年8月

带队亲临现场,解决了松陵飞机制造厂GC-11钢框架质量事故(国内歼6飞机的20框轮缘发生大区域自行开裂现象)。经过一个月的深入研究,找到了原因是“冷加工促成的氢滞后破坏”,解决了这一重大飞机质量事故问题。同年12月周恩来总理亲自听取了李薰的汇报,对他做出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

1972年5月29日

与郭可信赴法国巴黎参加金属中氢国际会议。

1977年11月

被授予辽宁省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1978年1月

被授予冶金工业部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

1978年3月18日

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任辽宁省出席全国科学大会代表团副团长,出席大会主席团,金属研究所有32项成果在大会上获奖。

1978年3月22日

中共沈阳市委通知:金属研究所不再设立革命委员会,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李明任所党委书记,李薰任党委副书记、所长。

1978年6月

金属研究所召开第一次平反冤假错案大会,为高景之、李薰等39人平反昭雪。

1978年11月

应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邀请,以中国科协名义,派出中国科技代表团对美国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访问。回国后撰写了访美考察报告“美国材料科研简况”。

1979年3月20日

国家科技委员会方毅主任签署聘书,聘任李薰为国家科委冶金新型材料专业组副组长。

1979年7月

中共辽宁省组织部通知:经中央批准李薰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院长,党组副书记。

1979年11月

与来金属研究所访问的联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G.Alefeld教授等举办“金属中氢”学术讲座。

1979年

被授予沈阳市劳动模范称号。

1980年5月

国家科技委员会方毅主任签署聘书,聘任李薰为国家科委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委员。

1980年3月

任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

1980年

主持技术科学部在长春召开了全体会议,特邀当时脱颖而出的宋健、邹世昌等中青年科学家,为中青年人才提供发展的舞台。会上通过集体讨论,向中央提出建议,发展计算机和集成电路,为发挥中国科学院学部对国家科技政策和重大决策起到咨询和参谋作用树立了典范。

1981年5月

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

1981年7月

参加了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组织部分学部委员对金属研究所进行学术评议活动。

1982年7月

陪同国务委员、国家经委主任张劲夫视察金属研究所,并汇报了金属研究所的科研工作。

1983年3月20日

视察攀枝花钢铁公司途经昆明时不幸逝世,享年70岁。

1985年

金属研究所立李薰铜像。

2001年

在中国科学院启动国家知识创新试点工程中,金属研究所为纪念李薰院士,设立李薰系列奖,每年评选一次。表彰在国内外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有重大影响、为我国材料科学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尤其是对我所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文档附件
・ 
相关信息
版权所有 辽ICP备05005387号
地址: 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72号 邮编: 110016 联系人邮箱: office@imr.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