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推荐专题 > 师昌绪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媒体报道
科技日报:“热心肠”师昌绪
2011-01-17 | 文章来源: 科技日报        【 】【打印】【关闭

■记者手记

本报记者 刘莉

“师先生,我们跟您合个影吧。”“好啊,站这里吗?”

采访结束,有记者提出额外要求,师昌绪热情配合。虽然已被媒体“折腾”了一个上午,90岁的老先生依然对着镜头露出真诚的微笑。

熟悉师昌绪的人都知道他是个与人为善,有求必应的“热心肠”。

师昌绪唯一的儿子定居美国,他和老伴儿现在是典型的“空巢老人”,但热情热心的师昌绪家从来不缺人气。只要有客人到家,他都会亲自准备水果、茶或咖啡。单身在北京工作的秘书曲文生每周末会被邀请到师先生家吃饭。有时师先生还亲自下厨做几个菜,“他做的扣肉和鱼都很好吃。”曲文生告诉记者。

不媚上,不欺下。曾在师昌绪身边工作3年多的曲文生告诉记者,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不论对总理还是基层技术人员,师先生的态度和语气永远都是一样的。

2005年夏,炎热的北京气温逼近40摄氏度,刚进师昌绪家小区大门,曲文生就看见85岁的师先生提着个大西瓜往楼里走,本来迟缓的步子,被西瓜拽的有些歪斜。曲文生赶紧追上去,师昌绪笑着说:“今天天热,给你买个西瓜吃。”

金属所的老同事李依依院士说,每次回金属所,师先生从住的地方到办公室只有几百米的路,可他总是能走半小时。“因为谁碰上他都要上来打个招呼,跟他聊上几句。他当所长的时候是这样,不当所长的时候还是这样。”大家有什么事都愿意跟他说。

有时候,师昌绪的“热心”让人感觉都有些过火了。基金委的老同事李克键告诉记者,有一次师先生跟他说,一个不太熟的上海人让他帮忙问问老家拆迁的事,他琢磨着不知该怎么管。

当然,师昌绪大多数热心的事,都是从国家利益出发的大事,但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李克键告诉记者,不论是师昌绪倡导建议成立的各种中心、协会,还是他艰难争取到的国际会议举办权,只要成功了,就再难见到老先生的身影,想要给他个领导的“帽子”,那他是绝对不戴的。

2010年,他一共出了10次差。不出差的日子,每天上午8点出门,下午4点回家。师昌绪开玩笑地告诉记者,现在是“得过且过,得活且活,能多干一点就多干一点”。这个把国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老人,仍然每天为中国材料科学的壮大热心忙碌着。

Copyright @ 2011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