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发生器内成千上万根的传热管是实现压水堆核电站一、二回路间热能传递的关键部件,也是整个核电站的第二道安全屏障,其服役安全性关乎整个核电站的运行安全。团队先前研究已发现划伤区易于发生应力腐蚀开裂(SCC)并澄清了SCC敏感性随划伤深度增加而增大的基本原因和主要的影响因素(微观组织、残余应变和几何结构)(详见 Acta Materialia 255 (2023) 119083、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113 (2022) 229–245、Corrosion Science 192 (2021) 109792)。然而,上述三个影响因素彼此耦合,它们各自独立的作用并不明确,有必要通过系列实验设计对这些导致SCC敏感性增高的因素进行分解研究。近期,重点实验室与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合作,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No.2019YFB1900904)、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2218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2273321)和中科院核用材料与安全评价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No. 2021NMSAKF01、2022NMSAKF03)的联合支持下,利用去应力退火(RA)和固溶+TT处理(SATT)两种方法对划伤试样进行热处理,并分析了上述试样微观组织结构、残余应变分布特征等的变化,基本实现了对划伤区微观组织结构、残余应变和几何结构三大耦合因素的分解。应力腐蚀试验研究表明,RA后消除了划伤区高残余应变,而SATT后消除了微观组织分层和高残余应变;RA划伤区内,裂纹仍有可能在细晶区和严重变形区界面处萌生,但长度明显下降,SCC敏感性显著降低,截面出现SCC的概率从100%(未处理试样)降低至36%,而SATT划伤区内没有观察到SCC;划伤导致的特殊几何结构是SCC裂纹萌生的必要非充分条件,高残余应变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裂纹的扩展,而微观组织变化为SCC的萌生和扩展均提供了有利条件。相关研究结果已在腐蚀领域顶刊Corrosion Science上发表。
文章链接